心无为而行无不为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
德充於内,物应於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鲁有兀者王驸,是一位因残疾日复一日地坐在那里的男子,他的身体虽然残缺,但他的心灵却是空虚忘怀,因此他被冠以《德充符》的称号,并作为篇首。
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他跟随的人数多达三千人,与孔子一起流离失所中分在鲁国。这其中就包括了常季,这个人对此事产生了疑问。
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各自得而足也。虽多,无讲说,只能虚心去,然后回归实腹去理。如果还没有学过,就算是虚往的一种行为。
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怪其残形而心乃充足也。夫心之全也,遗身形,不求五藏,只要独往,那么天下谁能离开呢?
教授门人,从未曾言议。而这王驸,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再生长的肉体,只剩下骨骼,而道德和智慧,却已经完全成熟。这就是那个法则,每个人都遵循着这个法则,所以才会跟随他。
是何人也?常季迷惑于他的残缺,却聚集了许多人。他想探明的是,这个人的美好究竟在哪里?
仲尼回答说:“夫子,我圣贤,也只是后继有人,还未到我所走的路上。我将尊敬他当作我的师傅,再次向他请教道理,而且我比你晚出生,更远非孔子的弟子,请你相信吧。”
常季又问:“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仲尼继续解释说:“因为他们能够看到不同的人和事物,他们的心灵能够融入万物,就像肝胆楚越一样;他们能够看透世间万象,看透世间所有的事情。但同时,他们也是同一个世界里的一部分。”
接着仲尼又说道:“如果我们把这些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它们就变成了同一种东西;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开,让它们自由发展,它们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