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山之首传戒科仪如同慈父般温和而严肃
道教四大名山之中,传戒科仪如同慈父般温和而严肃。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道教亦有其独特的规矩,即戒律。这一戒律源自“解、界、止”,意在解除众恶之缚,界定善恶之分,以防止诸多不良行为。它是道士修行的首要法则。
所谓律,是为了禁止某些不当行为而制定的规则,它也是惩罚犯戒者的手段,其内容基于戒条的规定。因此,除了遵守戒条外,道士们还必须熟悉律文中的规定。
传授这一完整体系的过程源远流长,从太上降授至今已成为道教传统的一部分。在早期,道教的戒律较为简约,其主要目标是避免贪欲和保持清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宗派借鉴儒家和佛家的思想来制定了三皈五戒八戒十戒等不同的规矩,其中包括不违背父母师长,不杀生,不叛逆君王等禁忌。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真派兴起,并引入了“传习”制度,这一制度要求法理不能轻易传递给非正宗的人物,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神仙修持的秘密。此外,还有《重阳立教十五论》、《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等书籍详细阐述了全真门下对于规范禁忌的一系列要求。
在赵道坚辅佐邱祖白云观率众后,他于元至元年间正式授予初真以心印天仙大戒。这样的修行需要至少三十年的努力才能完成,可见全真门下的修行并不容易。
到了明朝时期,又出现了一套新的规章——清规,它主要用于对犯过失的 道士进行惩处,如跪香、催单革出杖革火化等方式。而全真门下公开授受始于第七代传法人王常月,他创作了《初真契》,并与《中极契》、《天仙大契》合称为“三堂大契”。任何接受这三个契约的人都需经过百日苦难之后才能获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