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的人如何应对以岳飞修道的忠孝义慈俭之心为镜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众人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岳飞,近千来一直深受中国人民的崇敬,他那英勇抗金的事迹,一直被人们传颂不绝。他那精忠报国和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对忠、孝、义、慈、崇俭抑奢等道教思想的切身践行,一直被人们仰慕效仿。时至今日,祭祀岳飞的庙宇仍然遍布大江南北,岳飞的身份早已从民族英雄上升为道教神灵。
然而,学界一般喜欢从儒家的立场去研究岳飞,其实岳飞的思想行为处处契合道教的修道思想。《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
早在唐代,道教祖师吕洞宾已将奉行忠、孝、义、慈作为修道成仙的条件,这些条件对岳飞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忠报国”这个观念自幼就铭记于岳飛的心里。在他被张俊秦桧诬陷,以“谋反罪”关进大理寺狱后,他愤然地脱下上衣袒露背上的四个大字,以表明一腔忠心报国之坚定意志。这份忠诚感染了良心尚未泯灭的大臣何铸,使他顶着丢乌纱帽危险,大义懔然地说:“无故戮一大将,不失士卒心,是非社稷长计。”
对于母亲姚氏,也是极其孝顺,对母亲的一生都尽力照料,无论军务繁忙还是其他事情,都不会忘记探望并侍养母亲。在母去后,他痛不欲生,将家中破败的情形向朝廷上书,并亲自扶尸回葬。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以他的正义去感化别人。在同朝为官期间,与张所互通有无,即使张所被投降派罢黜逝世于岭南,但“其子宗本尚幼”,即便如此,依旧寻找并抚养张所儿子,如同亲生一样。此外,在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战斗中,当刘光世部队延误到来时,还表示理解并支持,因为这能增强军队之间犄角之势,从而更有效击败敌军。
尽管高宗皇帝赵构与韩世忠有私交,但当知道韩世忠曾想杀掉前来议和金国使臣的事情后,便命令分掉韩世忠部队,然后再处办他。但是在商量此事时,对满心欢喜准备分掉韩世钟部队的人说出了一番痛骂:“国家所赖图恢复者唯自家三四辈万一主上後令韓太保典軍吾將何颜見。”显示了他坚定的正义立场和对国家利益高度负责的情操。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欲则刚的人面对各种挑战,就如同百姓的心那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些价值观,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品德高尚的人物。而这样的品格,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