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修道的境界达到什么层次才能称得道_道教文化探究天然古观
很多年前,在某个结束的时刻,一位信士阿姨问我:“小道长,你为何选择修行?”我不自知,听到这问题后,第一反应是觉得她在质疑我的选择。于是,我带着些许愠色回答说:“为了学习。”“学习什么?”她接着问。
我说:“学习经书,比如《道德经》、《易经》。”当时的我几乎完全相信这些经典对她来说是未曾听闻、未曾读过的内容。(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断)
然而,当我以为阿姨会对一名“道人”的这种回答表示出崇拜或敬佩时,她却给了我一个终极的问题:“你知道这些经书很重要并且有价值,是值得一辈子学习的。但是在家中也可以学到,那你为什么要成为道士?”
此话一出,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学习”,不过是成为一名道士所需做出的基本功课,也是所有对道学和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都能做到的东西,这不能算是我当道士的理由。尽管当时我左右顾盼,却终于摆脱了那短暂的尴尬,但这个问题成为了伴随着我的十多年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提醒,让我意识到,“为什么修,修的是什么,应该怎样修,修了之后能得到什么果”,这四个问题要想清楚,不然自己的修行就会迷茫,在遇到魔障的时候才不会升起退心。
先说为什么要修的问题。很多人最初对道教感兴趣,都因为它在世人面前的某种表现形式,或是一种精美服饰,或是一种悠扬韵腳,或是一神仙逍遥生活,或是祖师文治武功,或通神显圣,或佑民济灵等等。这一切都是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道教的一面,也吸引着人们兴趣,但笔者认为,这些内容虽然吸引我们入门,但它们只不过是一种技法,其究竟如何用以及如何才能用好,就看背后的使用者以及他身上的境界。
因此,我们虽然追求技法,却必须落脚于“ 道”上。技法,只不过是一个手段,用来求取和彰显我们的真实目的——即我们所说的“得 道”。得 道既是我们修行的原因,也是方法和途径,更还是目的所在。在不同的阶段,对于 “得 道”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刚接触,我们可能把那些外表上的表现作为 “得 道”,但实际上,他们仅仅是不错的一步,而不是最终目标。
待到深入三五年后,我们会逐渐认识到技术背后的更深奥层次。而我们的探寻,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验证,以确保我们的言行符合 “得 Dao”,而我们的修习则是在不断地探索与验证,以达到让自己言动皆出自 “Dao” 的境界。此过程中,每个人每件事展现出的方式各异,而真正明白事理的人会发现,无论外表如何变化,最终都应归于同一种大大的、恒久不变的大 “Dao”。
再过几十年的岁月,将近暮年,此时谈及之际,则已少了少年时代孜孜以求的心态,而更多的是以独特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见解。此刻,我们或许才明白,那么这一生的追求之所以称为寻找 "Dao" ,原来其实就在自己身上,就像关尹子祖师曾说过的话:“求 ‘Dao’ 的人,就像是去寻找水,有的人要去看看江河湖海里的水是什么样子,看遍天下水才以为了解水;而真正 ‘达 Dao’ 的人,他却知道自己身上的眼泪、唾液、津液等等,都已经足够。我自己的‘水’,与天下‘水’本质不二,为何还需要远方呢!”
对于这个意义,上述讨论中的“为什么”与“我正在哪儿努力”,其实无法分离。当谈及为何被称作“ 修 Dao 人” 时,没有疑问,“ 修 Dao” 就是在追寻并守护那个“我”。这是就叫做自然。这就是我们所有行为背后的原则——按其自然顺序进行。如果现在那位阿姨再问你关于为什么要进入这个世界,所以继续你的旅程,你可能会回答:正因为想要找到那个真正属于你的“你”,守住它,并不断完善提升它,使其与整个宇宙保持联系,从而使你的存在变得更加完整。你这样做,就是在实现将你的内心世界与宇宙相结合,从而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以说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你的旅程。
(文章作者:高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