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颗入梦骷髅分享人生对话道教文化中的天然禅语
幽默的道教文化:借骷髅谈人生对话
在南宋时期,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中,有一幅著名的画作——“骷髅团扇图”,这幅画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匠心,更让我们想象到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情景。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恐怖故事,但它却转变成了一段哲学对话。
在庄子的一生中,他曾经遇到过许多奇异的事情,其中有一次,他出游路过楚国时,在路边遇见了一位枯骨突露、森森然在地的骷髅。这位先亡似乎是在向庄子传递什么信息。庄子淡定地用马鞭敲了敲骷髅,然后开启了提问模式,这个故事就这样从恐怖演变成了哲学探讨。
这个故事发生在乱世之际,当时社会动荡,兵燹战乱、道德崩坏、忧劳穷困……对于这具流落于荒野的骷髅而言,生存状态显得尤为悲惨,它或许是因为贪求失道,或遭遇天灾人祸,或是因为作恶闯祸,而选择自我了结;也有可能寿终正寝,却未能享受安宁的人间岁月。
庄子问完后,用这具枯骨当做枕头,沉沉睡去。谁知半夜时分,那个骷髅竟然进入他的梦境,将答案告诉他:“从您的问话看,您像是辩士。但您说的那些都是活人才有的负累,一旦死去,上下级管辖没有了,四时劳役解除了,从容地随顺时间流逝,即使是南面称王,也乐不及此吧!”
这个故事虽然有着多种版本,但最核心的问题依旧围绕着“生与死”的永恒主题。在《列子·天瑞》、《张衡的《髑 髏赋》,以及曹植的《髑 髏说》等文本中,都有关于这一主题深刻探讨。
但在道教经忏中,《金 骨》和《银 骨》的唱词则给出了不同的解读:
昔日荒郊游玩耍,
忽见一伏白骨堆。
嚣然无语卧荒丘,
冷愀愀风吹败叶,
满径满径堆愁。
金 骨 金 骨,
眷属无音恩爱全丢。
雨打风筛今几秋?
恨悠悠。不闻人语,
惟听惟听溪流。
这里面的叹词通过回环往复的手法展现出一种紧锣密鼓的心理压力,最终指向早修早脱离轮回中的苦难。而这些都强调了一点:活着才是生命真正重要的事业,而非死亡带来的快乐或痛苦。
然而,在另一些文学作品中,比如高士伯夷叔齐,他们认为食周粟就是不义,因此他们选择饿死而不是接受这种生活,这也是一种迫生的状态。在很多人的眼里,“迫生”并不是常态,大多数人的常态更像亏损和遗憾无法完全释怀。而“全生”则意味着尊重生命,让心理和身体得到适度满足,不因欲望过度或不足而亏损。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豁达心态。他能够清醒认识到超越简单的地球观念,对于任何形式的地球存在都不感到惊讶。他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死亡之后继续存在的心灵状态,而不是简单地逃避死亡本身。这也许正是我应该学习的一课:不要把精力耗费在外界物质上的追逐上,而应该关注生命本身,不断追求内心世界的充实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