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道教修行之塔探索天然道观中的摆塔文化
福州的摆塔文化:道教修行与中秋庆祝的融合
在古老的福州,一个独具特色的习俗被称为“摆塔”,其源远流长,直至今日依旧传承。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欢迎英雄之师,便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示庆贺。此后,“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极受欢迎,被记录在《闽杂记补遗》中,其中提到:“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了福州的一个固定的节日习俗,不仅有显耀和尊敬祖先的意义,还增添了庆祝节日氛围。裴仙宫作为宋代建造的一座道观,在明清盛兴时期就开始举办这种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
每逢中秋佳节,一群人聚集于裴仙宫,将桌子搭起,为即将到来的舞台准备好。头桌紧靠墙壁,而二三桌紧接着排列,其间铺上毯子或被单。孩子们的小玩具,如泥娃娃、瓷塑人物及小动物、小巧模型等,是主要装饰品之一。
这些玩具按照一定规则排列,有的是单个放置,如弥勒佛和观音菩萨;有的成双如八仙和天女散花。在表达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方面,每件物品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要注意大型物品放在后面,小型物品前面,这样才能达到协调美观。
此外,还有一碟或对“禾秧盆景”,用细沙灌水再铺稻谷,让其自然发芽到中秋前夕,可见满盆翠绿生机勃勃。这不仅充满生气,更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象征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包含着步步高升的心愿。在疫情期间,裴仙宫专门向医护人员致敬,这一传统文化民俗应当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