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道派对付之法
《太乙金华宗旨》与道派特征考:从康熙年间至清初,太乙金华宗旨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流传。最早的版本出现在乾隆年间,由邵志琳整理并收录在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中。该版本称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由潘易庵等七人扶乩得之,后来屠宇庵、张爽庵等人再次整理成书。
据记载,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七人在常州白龙精舍扶乩得到吕祖传示的宗旨。这七个人分别是潘易庶、屠宇庶、庄惺庶、庄诚庶、周野鹤、刘度庶和许深庶。他们各有不同的身份和志向,但都归依纯阳圣祖,并参与了这次扶乩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扶乩团体解散了,但后来又有人重新组建了一个团体。在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庶等人在红梅阁再次得到吕祖传示宗旨,并由张爽庶汇辑成书。这一次编辑不仅包括原来的乩文,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关于潘易庶及其所处的道派,有一些争议。他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的朱元育,也曾与大儒李颙交游,并共同研读《仙鉴》源流。但他自己则以隐士自居,与好友在常州红梅阁诵读《玉皇经》。
此外,《道德经妙门约》的付梓者曹廷俊兄弟也与常州有关,他们修复圆妙观并塑神像。此事见于于琨撰写的碑记中。
总结来说,《太乙金华宗旨》的形成是一个多阶段过程,它涉及到了不同的人物和组织,以及对道教文化的一系列探讨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融入到这一宗旨之中,从而使其不断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