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与茅山上清派的复兴
在唐代,道教茅山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已数百年。到了唐代,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远离茅山,致使经法传授断缺,散落无遗。李含光乞请离京,返归茅山祖居,搜集经法,重振道业,使上清派圣地又光耀于世。
李含光出生于唐高宗开耀二年(公元682年),其二十一代祖李弘曾任江夏太守,为避王莽之乱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因此成为广陵人。本姓弘,为避讳唐高宗太子李弘改姓李。家世尊儒,其父李孝威号贞隐生生,以黄老之术著称,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
十八岁时,有志于道教,从师于江都李先生。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以品行清优度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修行达二十年。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从师司马承祯于王屋山阳台观。在那里,他得到了司马承祯的高度评价:“您真是一位玉清境之客呵!”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司马承祯去世。不久,被玄宗召至洛阳询问修道事宜。当时的对话深受玄宗青睐,并被他视为有同样高超见识的人。他还询问金鼎之事,当时回答说:“如果寻求长生,就象系风一样。”玄宗深感他的卓识,便下诏让他住持阳台观。
继承了司马承祯的传道事业后,他居阳台观弘 道兼修,不仅勤奋,而且还发现了茅山道教传授的事迹逐渐衰颓,以及许多真经秘箓已经失散或不存。他住持一年有余后,因身体不适请求回归祖地茅山,以纂修经法恢复了上清派的盛况。在江南蔚成风气,使得在当时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
由于他的卓越表现和贡献,对遥控天宝四年的命运产生了影响,即便面对皇帝的一再邀请,他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获得了解脱。这段历史也揭示了他作为一个伟大人物如何在那个时代保持独立和纯洁,不为权力所动摇,而是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追求,这对于后来者是一个极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