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光道家思想的代表者
李含光:道教上清派的重振者
唐代道教上清派自晋南岳夫人魏华存降传扬羲以来,历经数百年,其传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多次被皇帝召见,远离茅山,致使经法传授断缺,散落无遗。李含光乞请离京,返归茅山祖居,搜集经法,重振道业,使上清派圣地又光耀于世。
李含光出生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其二十一代祖李弘曾任江夏太守,为避王莽之乱徙居晋陵(广陵),因此成为广陵人。本姓弘,因避讳唐高宗太子李弘而改姓为李。家世尊儒,其父李孝威号贞隐生生,以精通黄老之术与司马承祯结为方外交。
十八岁时,有志于道教,从师于江都李先生。中宗神龙元年,他以品行清优度为道士,在东都洛阳龙兴观修炼达二十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他从师司马承祯于王屋山阳台观。在那里,他深受司马承祯的影响,被誉为“玉清境之客”。
开元二十三年,当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后,不久玄宗召他到洛阳询问修道之事。在谈话中,玄宗感叹他的高见卓识,并下诏让他住持阳台观继承司马承祯的传道事业。他在那里勤奋学习,不久感觉到茅山道教传授事迹衰颓,有许多真经秘箓散失或不存。他住持阳台观一年有余,就称身体不适乞请回归祖地茅山纂修经法,使得茅山宗再次繁荣。
玄宗天宝四年十二月命中使捧着皇帝玺书前赴茅山召请他,但他坚辞谢病,并最终回到茅山继续他的工作。皇帝下诏禁止在他的所在地采捕鱼猎,以及凡是吃腥的人不得进入这片区域。这段历史记载了一个关于一个伟大人物如何通过努力和奉献重新焕发了古老文化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