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道家名人寇谦之道教改革家的传奇故事
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北魏初期的中国道教中,天师道是主导的一支,其教理和组织结构一直分散,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北魏时期的寇谦之修炼嵩山三十年,对天师道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使得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粗陋浅薄的面貌,从而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并由民间进入殿堂,他成为了一代宗师。后来,道教不断发展,被历代大师丰富完善,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寇谦之与成公兴
寇谦之出生于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他是一个官宦家庭中的孩子,但他的心向往着修行,而不是做官。他从小就对家族手中的少量法器和书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通过这些寻找无限乐趣。在家中,他每天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这时,一位叫成公兴的人物出现了,他是一位仙人,因被罚下凡间劳作七年,现在正好结业回归仙界。成公兴愿意帮助寇谦之学习,这让他感激不已,他们共同研习法术,形成了一种默契关系。
嵩山修炼三十年的奇遇
随着成公兴点化,寇谦之悟出了上述真理,这促使他制作了一首自己的《云中音诵新科》,并且托言太上老君降临嵩山,将他授予“天师”称号,并赐给《老君音诵戒经》。自此之后,寇谜以“天师”的身份宣扬 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其焕然一新,在世间传播开来。
宰相引荐至国師
在太武帝拓跋焘即位期间,寇谙由于崔浩推荐,由太武帝接纳为国師,並命张曜养活並保護著他。在宫中,他辟谷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请神、镇灾祈福,都深受皇帝器重。他发布遵循老君训诫改良天师道,同时考虑到治国需要儒学,便请求大儒崔浩辅助弥补自己儒学方面的不足。此后,不久后的始光二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逝,其子赫连昌继位,当时朝臣意见分歧是否应伐大夏,而崔浩主战长孙嵩主和。当时太武帝犹豫不决,就请求“天師”决定吉凶,最终决定采取战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