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无为而无不为南华真经注疏卷之六
德充於内,物应於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 鲁有兀者王驸,以《德充符》为篇首。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从中分鲁,与孔子同徙。
常季问於仲尼曰:王驸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王聆,外忘形骸,内德充实,所以从游学者,与孔子同徙,而今独居兀然,不闻圣人之道,无所施其心力。
立不教,坐不议,无言而已足,是谓无为而治;虚心往取真理,不待门庭而后师,有以自守,无待他生以自满,是谓有为而成。
故曰:“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此乃至高明哲士行事法则,其用心深远,不可测度。
常季怪其残形而聚众极多,便欲显德充之美,因此发斯问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我直后乎未往耳。我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请益服膺,更考察古今。”
奚假鲁国?我将引天下与君共赏于道德之间。此乃万世长存之要义,如日月星辰,一阴一阳,此等大道,用心莫失,则身己皆得矣。
常季曰:“彼兀者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遗。”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此乃至高明哲士行事法则,其用心深远,不可测度。
常季又问:“何谓?”仲尼答:“自异视之,则肝胆楚越;自同视之一,则万物皆一。”此乃至高明哲士观察世间万象的方法,他们能看到一切的本质和变化,却又能忽略这些差别,将一切归于一个统一的原点,这就是他们能够超越世俗、达到精神自由境界的原因。
夫人不知耳目所宜,因是便忘了它宜。这就像没有美好和不好,只有自然存在的事物,没有需要争吵或排斥的事物一样。这正是那些通达宇宙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状态,他们的心灵已经超脱了尘世间的一切纷扰和困惑,可以随意地接受一切,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但却是人类追求完善自己最终目标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