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龄将道德经融入自然之中中央美院院长论述德道的奥义
几年前,王冬龄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名为《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的个人展览,这次展览规模空前,吸引了众多书法界的知名人士和机构领导人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都对这次展览表示了支持,并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他在致辞中赞扬了王冬龄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以及他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并创新地发展了书法本体。
王冬龄的作品主题是“道象”,其中包含了《易经》、《道德经》的精髓,但他的表达方式并不限于传统楷隶,而是以一种更加艺术化的形式来呈现。范迪安院长的讲话可以分为三层含义:一是认可王冬龄成为现代书坛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指出他如何融入时代精神并拓宽人们对于书法理解;三是在这种形式上表现自己的作品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敬意的体现。
《道德经》作为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是中华文化和哲学的精华。选择《道德经》作为内容,不仅符合其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的地位,也让人感到难以忽视。但从实用性和传播角度考虑,如果人们无法识别这些字母,那么这样的作品可能不会产生预期中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要使用不易识别的手写体来表现《道德经》的思想?我们可以看看其他专家的观点。在一个场合中,中央美院院长许江提到:“他的一双红袜子,在数百个中国大字之间穿梭,与欧亚拉美等众多艺坛圣殿形成共鸣。” 这句话强调的是他的创作中既有东方典籍,又有西方元素,是一种中西合璧的情景。这也是网友们困惑的地方,因为早在80年代,王冬龄就已经在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过交流,并且曾在美国某大学教授中国书法,他自然而然地融合了两者。
另外,一位中国书家协会主席苏士澍评价说:“王冬龄先生探索草書空间问题,将深厚文化背景巧妙融入,以独特风格开辟当代書寫新篇章。”这意味着他的艺术性质建立于传统基础之上,同时也基于自己丰富的人文素养进行创新,为现代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
然而,对此不满的声音也不少,有人认为,“让他读一遍自己写的作品”、“再重写一遍”、“像小孩涂鸦一样”、“这是对《道德经》文化的一种误解”。或许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当代書寫才出现了一些“断崖”,而我们可能还需要更多时间去理解这一转变。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