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故事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天然道观中的隐世人物
1989年,我在北京白云观见证了全真派第一次传戒的盛大活动,那一刻我心中涌现无限敬意。戒者,禁之义也,乃归真之要,修行之务。在那静谧的戒坛上,每一个道士都秉持诚信,以庄严的态度接受戒律。他们明白,作为道士,不仅要遵循古人的模范,更要以身作则。
全真派对传戒活动的严肃和认真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了教规的威严和深远。这不仅是一种法事,也是对教制的一种重建,是一种道风道貌的建设。有人说,全真派传戒是从佛教学来的,但这并不准确。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存在着传戒活动,这一点通过许多古籍经典得以证明。
譬如敦煌文书中的《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受十戒经盟文》,记录了唐代的一位女道士王景仙如何在三洞法师张泰门下接受十戒,并发誓将其视为身宝。这份盟文反映出唐代道士受戒的情况,而这种情况远早于佛教。
有人认为佛教影响了中国各宗教,其中包括道教,但是实际上早期印度佛教并没有记载过类似的“传授”或“授予”的仪式。而且,在中国,一些关于“传授”活动最著名的是唐宋时期,这显然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道家所进行的人们接收天命与修行指引的事实。
全真派对于传授这样的高级法律非常慎重,只有当有一位真正合适的人选时,他们才会考虑这一步骤。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要求:好求胜法、近贤智、聪哲等等,以及方丈大律师对于谁才能获得这些法律而拒绝给予它的人标准,如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无骨相者,不与之;五逆者都不给予它等。
因此,无论是初学还是高阶修行,都需要经过严格筛选才能被赋予这样的权力。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么石匣就会被藏匿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里,只有在劫运流行的时候,它才会自然出现。
总结来说,从太上降下的科仪到现代,全真派教授人们如何守护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这一切都是根据长久以来形成的一套制度来完成。而最初,最简单的情节是在追求清静避免欲望之后。但随着时间推移,新的规定不断被创造出来,比如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以及其他更复杂的情节。直至今天,全真派依旧坚守着这个原则,即只向那些真正渴望了解宇宙奥秘并愿意投入生命去探索它们的人们展示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