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道教文化中的每日禅语在天然道观中寻觅
1989年,我在北京白云观见证了全真派第一次传戒的盛况,那一刻,宋士洪道长赐予我一幅珍贵的合影。戒律,是禁止之义,也是归真之要,修行之务。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我踏入戒坛,秉承诚意受戒,我深知必须保持安静,不随波逐流,以威仪自守。我心想,这正如远离五祖、超越七真的境界,要成为全真的榜样,继承家风。
严格来说,全真派的传戒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法事,而是一场教务活动,它体现的是严肃的道纪和重建教制的道风与道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全真派并不是第一个进行传戒活动的组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进行过这样的活动,有许多古老的经典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一份名为《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从雍州长安县怀阴乡东明观三洞法师中岳先生张泰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的文献记录了唐代的一位女道士王景仙如何在张泰门下接受十大誓约和十四项身品誓约。这份盟文反映了唐代受戒情况,所以有人说全真派学佛,但这个说法站立不住脚。
原因有二:第一,在印度早期佛教没有记载到类似的传授律仪的情况,因为他们更倾向于讲经辩论,没有专门设立接收新人的制度。而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佛教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大多出现在唐宋以后,这显然比全真派之前就有的传授律仪要晚得多。全真派对于传授律仪非常认 真,他们不会轻易将其赐予任何人。当我阅读《玄都律坛内庭要秘》时,我了解到每位希望获得律儀的人必须具备十种品质:
喜欢寻求高尚的事物,从善如流。
喜欢亲近智慧的人,无疑虑。
聪明伶俐,可以识别假与真的差异。
谨慎行事,不轻率言语。
柔和善良,没有过失。
能够学习超越自己,没有骄傲的心态。
尊敬师父,如同贫穷得到宝藏一样珍视。
能够侍奉师长,不避辛劳。
对先前的师父有一定的感恩心情。
热切请求接受律儀,无日夜懈怠,是为十相。
方丈大律师只有在这些条件全部满足后才会考虑将法律给予他。如果不能遵守这些准则,他就会被拒绝。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们会将石匣隐藏在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等地方,让时间自然而然地来选择适当的人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教授受戒礼程源远流长,从太上祖降临世间开始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继承的一部分。在最初阶段,初期宗旨简单,只要求禁欲贪欲、守护清静,《老君想尔戒》被认为是最早的一部正式实施于正一天师中的神圣命令,也是最古老的一个重要经典。魏晋南北朝期间,上清、灵宝、新天师等各自创造出了“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以及其他各种规矩。而到了北宋时期,全 真派兴起之后,便出现了一套完整系统化后的“传授”的体系,其宗源可追溯至古代,并依旧保持着口口相传的情形,即使六耳也不谈论此事,最终目的是确保神仙修炼者不会将此法外泄给非信徒。此即“神仙修持”的原则也就是如此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