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基因有多少梅州客家话既能软过糯米羹又能硬过棺材钉
在梅州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松口声,软过糯米羹;松源声,硬过棺材钉。从地理位置来说,松口和松源相隔不算远,但两者的语音差异却比较明显。松口声比“糯米羹”还要软,而松源声比“棺材钉”还要硬。(注:除了指钉子外,外壳特别坚硬的山坑螺客家话也叫“棺材钉”)如果从整个梅州来说,那里的客家话最硬呢?恐怕十之八九的梅州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五华话”。因为“五华阿哥硬打硬”,啊!我们知道,五华是远近闻名的石匠之乡,“打石头”是种力气活,只有健壮的硬汉能够胜任。五华历史上“硬打hard”的石工、石匠特别多,久而久之,“五华阿哥hard”的说法也就在各地传开了。
原本只是形容打凿工具和石头的“hard”,逐渐延伸到了五华人的语言特色和个性上来。旧时关于五华石匠的图片记录兴宁毗邻五华,两地的客家话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梅县人却从来不觉得兴宁话“hard”。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即使存在明显语音差异,对于声音抑扬顿挫还是基本一致,这样的方言习惯让兴宁的话似乎缺乏一种独特的声音标签。而造成这种印象的一大原因是自媒体视频刚流行的时候,大多数搞笑视频都是由兴宁人演绎,他们天性开朗幽默、口才好。这让人们对他们产生了一种轻率甚至有些戏谑的情感态度。
那么,在这众多方言中哪里的客家话最为柔弱呢?很多人又会随手答道,是那绕绕韧韧的地理位置上的另一个代表——梅县区下的 松口市。但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地方,它们所承载的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历史渊深。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那些悠扬婉转的声音,它们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一切,如同那些古老而温暖的小曲,让人们回忆起那些曾经发生的事情,也许是一段快乐、一段悲伤,或是一段平淡无奇。
然而,无论它们如何表达,最终都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声音故事,因为它本身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这个声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文关怀,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