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大变革时代社会呼唤纯正的信仰与道德经第81章全文解释拼音
在黑暗的隧道中燃起烛火,即便微光摇曳,总有一些黑暗被置换成了光明。他说,那烛光的来源,只能是信仰的对象;那烛光的指向,是希望的尽头;而那烛光的效果,就已经是在激发爱心了。2015年伊始,上海发生踩踏事件,国人皆悲恸,此一事故,亦如巨大的隐喻,汹涌人潮,彼此不能互为支撑,该转向何处获取庇护?我们向死而生的世界里,随时会出现更为强大的东西,把我们所拥有的剥夺殆尽。
若身处转型社会,不确定因素更是随时显现自身:信念与规则,房屋与道路,都会坍塌崩溃。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在诗中留下过扎实的祝福:“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人如此软弱渺小,都曾在某些时刻寻求安全感。桥坚固、隧道光明,就不只是藏在诗句里的祝福,而是涉及到人之安身立命的根基。
《秉烛隧中》是何光沪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的首次结集,其中既有对宗教学原理及宗教哲学的理论探究,也有对中西历史、文化及社会问题的观照与探讨。在灵性层面,他辩护这个世界上的苦难:尽管现实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令人心痛地残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残酷,我们才要、也更要坚持与之对立的情感;人的罪行无法靠此世力量改变,所以需要更多善良;而世界是铸造灵魂的地狱。
他认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无论经济发展如何迅速,没有一个真正可持续的人类精神生活,使得人们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尽管世俗化是一个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维度,但中国现在已经处于过度世俗化阶段,对于个人的精神本质和国家整体文化价值观产生了严重影响。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他提出了一个比较悲观的情绪:偏向经济、偏向物质,有着深刻的问题存在。他认为一个好的制度,本就内在地包含人们对其理性的认知与信任;好的生活,则应内在地包含超越性的精神生活;而自由亦需个人以自律为基点。在他看来,现在中国社会缺乏这方面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这种状况导致了道德滑坡成为时代病症。
他还强调,在现实层面确立人的责任:直接决定人性尊严的是社会制度安排。但这些安排会受到观念影响,更准确地说,是受到抽象理论塑造人类观念巨大影响。而人类在当下的所有选择与行为构成了历史面貌,也决定了未来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信仰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找到生命意义,还能够指导他们如何参与并改善公共事务,从而实现更加公正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环境。
记者询问他的最初经验时,他回忆起自己童年的艰难岁月,当时家里衣食无着,他母亲被学校赶出校门,因为全家衣食无着。他说,那时候他开始思考“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这让他明白自己的母亲虽然好,但是却被迫离开学校,最终全家衣食无着。这段经历使他意识到,有些事情似乎是不合理且荒谬,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理解自己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的问题,以及寻找支持以克服疏离感和痛苦的问题。
对于如何克服这样的疏离感和痛苦,他表示不能避免这些感觉,但可以通过寻找支持,比如通过信仰来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他相信只要真诚地服务于那些最根本的事物,即使成绩很小,这种服务本身就具有意义。此外,对外部世界进行全面了解,对真实历史有深入认识,以及独立思考判别各种流行话语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以防止误导或者愚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