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大变革时代社会呼唤纯正的信仰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引领道德修养
在黑暗的隧道中,何光沪点燃了一盏烛火,即便微弱,却驱散了许多阴影。他说,那个烛光的来源,是信仰;它指向的是希望的彼岸;而那烛光所带来的力量,则是激发爱心。2015年初,一起踩踏事故在上海发生,震惊了国人。这不仅是一场悲剧,更是一种隐喻:当人潮汹涌时,我们往往无法相互支持,这时候我们该如何寻求庇护?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死亡和复生,不断地剥夺着我们所有的一切。
在转型社会中,不确定性随处可见:信念与规则、房屋与道路,都可能崩塌。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留下了一句坚定的祝福:“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明亮。”人们总是渴望安全感。在这样的环境里,只有“桥坚固”、“隧道明亮”,才能给予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
何光沪将他的近年文章集名为《秉烛隧中》。他认为,在黑暗中燃烧的每一支蜡烛,无论多么微弱,都能驱散一些阴影。那支蜡烛来自于信仰,它指向的是希望,而它带来的力量,就是激发爱心。
《秉烛隧中的》收录了从2003年至今重要文章,其中既有对宗教学原理及宗教哲学的理论探究,也有对历史、文化及社会问题的观察与讨论。作为中国宗教学发展三十多年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他的学术著作结合现实关怀与超越精神,在笔下,将人的关系、社会制度以及历史等方面描绘得清晰无误。在逻辑延展与分析思辨之余,还融入知识、审美、理智与灵性的位置。
然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制度缺陷以及教育不足,国民倾向于追求经济物质而忽略精神本质,因此信仰荒芜。而世俗化虽然是一个现代化必然趋势,但中国现在正处于过度世俗化阶段,旧秩序被抛弃、新秩序未稳定,导致人心焦虑不安,并出现道德滑坡的问题。
对于一个好的制度,其内在包含人们对其理性的认知与信任;良好的生活应包含超越性的精神生活;自由则需个人以自律为基准。在灵性层面上,他辩护世界苦难,即使现实残酷,我们仍需坚持反抗这种残酷的人类理想,因为罪恶无法通过现世力量改变,所以需要更多善行。而世界是铸造灵魂的大峡谷。
在现实层面上,他确立人的责任:直接决定尊严境况的是社会制度安排。但这会受到观念影响,更具体地说,是由抽象理论塑造的人观念巨大影响。一方面可以互相滋养互为支撑,一方面也可能相互毒害彼此伤害。而人类选择行为构成了历史面貌,也决定未来模样。
记者问到他为什么选择研究宗教学,以及这些研究过程中的哪些难忘更新。他回答说,当时没有关于教导资料可查,但有一种朦胧信仰,让他想要通过研究去弄清楚。当他深入学习后,对自己的信仰更加清晰和坚定,同时明白这种信仰对于中国社会具有巨大的价值。他提到阅读麦奎利《教神学原理》并翻译这本书受益匪浅,为自己提供了深刻理解和更新视角。
回顾自己最初经验,他分享说最深切的是精神困惑:生活应该这样吗?这是因为刚进小学时,每夜鼓风机吵得没法睡觉,每家交出锅碗瓢盆扔炉子里变铁水堆墙角,与广播每天说的我国钢铁产量要“超英赶美”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有一次学校似乎永远停课,被迫离开学校衣食无着,再加上打人者高声赞扬,被打者无救助旁观者沉默,这些经历让他感到生命即使茶饱饭足也不算完整生活,从而产生疏离感和痛苦感。他认为只有找到意义来应对这些痛苦,使得生命才不完全失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