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对女人说无欲则刚福州的摆塔文化揭秘道教天然道观里的神秘魅力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节古老习俗背后的故事,道教天然道观中的传统与创新
在那遥远的明嘉靖年间,福州城内响起了一阵阵庆祝的声音,那是百姓为了欢迎凯旋归来的戚继光将军而举行的一场盛大庆典。家家户户都摆出了最贵重的物品,以此来表达对胜利将领的敬意和喜悦。当时,因为福州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塔院,所以人们选择了模仿这些古塔来摆放,这便是“摆塔”的由来。
随着时间流转,“摆塔”这一活动不仅成为了一种显赫身价,也成为了尊敬祖先、庆祝中秋佳节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清代,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习俗:“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这样的情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
裴仙宫作为宋代建造的大型道观,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举办这个独特的活动。改革开放后,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的裴仙宫继续保持这项传统,将其延续至今,每当中秋佳节临近,他们都会组织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一些桌子被搭起,用以展示各种孩子们玩耍的小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以及模型小椅子、小桌子等。而装饰这些玩具的是各式各样的木制或铁皮制成的小巧建筑,从七层到十三层不等,每一座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布局,使得整个空间显得既繁复又生动。
除了这些物品,还有一处特别的地方——禾秧盆景。在阴历七月下旬,用小盆子灌上水,再铺上稻谷,就能见到稻谷发芽长出秧苗,这样的自然景象,不但美观,而且寓意五谷丰登,对于农村来说是一份无尽希望。
今天,当我们回望过去,当我们看到那些曾经用于纪念戚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小巧建筑,我们不能不感慨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深度。而对于医护人员们,即使是在疫情之下,他们也同样受到尊敬与致敬。这一切,都证明了“摆塔文化”的力量,它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我们的现在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