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布修仙真实存在福州摆塔文化揭秘探索天然道观的神秘道教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传承:中秋佳节的古老习俗与现代意义
在历史悠久的福州裴仙宫,摆塔文化不仅是中秋佳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据说,摆塔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欢迎他,将家中的贵重物品摆放在门口,以此来表达庆祝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变得非常流行,不仅成为了一种庆祝节日气氛的手段,也含有尊敬祖先和显耀家庭富裕的意味。
福州裴仙宫作为一座建于宋代治平年的道观,在明清盛兴之际,便开始举办这项特殊而独特的活动。经过改革开放后的恢复与发展,在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的领导下,裴仙宫坚持将这种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民间艺术形式传承至今。
每当中秋佳节临近,福州裴仙宫都会组织相关人员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摆塔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都精心布置,有头桌紧靠墙壁,一、二、三四张桌子依次排列,并铺上毯子或被单,为展示各种孩子玩具奠定基础。
这些装饰品主要包括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小巧刀枪矛戟等。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摆放,其中高层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小塔作为全桌最突出的陈设;左右和前面,则以弥勒佛、八仙、天女散花为主,同时配备二寸高的小偶人如打旗、扛凉伞等,以营造出生动多彩的情景。此外,还要注意大件物品后放,小件物品前放,以保持整体协调性。而且,每个摊位上必需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象征五谷丰登,同时寓意着希望收获好农作物。
过去,这些高耸入云的小塔代表了家族繁荣,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之外,它们还隐含着步步高升的心愿。而在疫情期间,即便是在困难时期,福州裴仙宫仍然坚持了这个传统,将医护人员作为新的主题,对那些在疫情第一线工作的人士表示赞赏。这不仅保留了旧有的特色,而且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抗击疫情斗争英勇模范行为的一面。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摆塔”的意义都在不断演变,而其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事实,却让它永恒地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