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的人如何驾驭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秘道教天然道观的神奇魅力
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中秋习俗与道教天然道观的深度交融
福州独特的中秋摆塔习俗,据说源自明嘉靖年间。传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将家中的珍宝摆放在门前。由于老福州寺庙众多,人们常以古塔模型作为摆设,因此称之为“摆塔”。这项活动在清代更是风行一时。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录了这一盛况:“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
随着时间的流逝,“摆塔”成为了福州固定的节日习惯,不仅有显耀财富和物品的一面,也包含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氛围。
裴仙宫:守护传统文化
建于宋代治平年间的裴仙宫,在明清时代便开始举办这项特殊活动。在改革开放后的恢复期间,由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下,这里的“摆塔文化”得到了延续。
每到中秋佳节,那里会举行一系列民俗活动。一排桌子被搭起,从第一桌紧靠墙壁,一直到几张桌子排列,每张桌上都铺上毯子或被单,为即将开始的布置打下基础。
布局上的巧思与美感
展示的是各式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动物、小巧模型等。这些精致的小物件不仅增添了装饰效果,也让人回忆起童年的欢乐时光。而在这种布局中,最重要的是那座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小型宝石楼阁,它们通常有7至13层,以其突出的位置吸引目光。
旁边还会放置各种小型陶艺品,如弥勒佛、八仙等,这些都是艺术性的装饰品,而非简单地堆积财物。此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大型物品应该放在后面,小型物品放在前面,以达到视觉上的协调性和美感。
此外,每个场合都会准备一个或一对名为“禾秧盆景”的装饰。这是一种独特的手工艺,将细沙灌入小盆内,加上稻谷,然后再放置一段时间,让它自然发芽。在中秋前夕,这些盆景内就能生长出几寸高的小秧苗,为整个场所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现代意义与新意象
过去,“摆 tower”代表着繁荣昌盛,现在它不仅纪念戚家的爱国精神,还寓含着不断进步的理想。而今年疫情爆发后,更是特别向医护人员致敬,他们正是在最艰难的时候默默无闻地战斗,是我们生活安全不可或缺的人们。
通过这样的传统民俗,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应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推广。此番由裴仙宫提供的情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个城市独有的历史底蕴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