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大道至简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秘道教天然道观
福州裴仙宫的“摆塔文化”:中秋节的传统与创新
在明嘉靖年间,福州一项独特的习俗——中秋摆塔,逐渐形成。据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了庆祝他的胜利,将家中的珍贵物品摆放在门口,以此来欢迎英雄将军。这一活动不仅在清代也极为流行,而且在《闽杂记补遗》中有详细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名曰光明塔。”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成为了一个固定的中秋习俗,不仅体现了“显摆”的喜悦,还包含了对祖先们深深敬意,并且增添了一份节日气氛。
裴仙宫作为宋代建造的一处道观,在明清时期便开始举办这项活动。在改革开放后,该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领导下,裴仙宫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这一习俗得以延续至今。
每当佳节临近,陈锦丰道长都会组织管委会成员举行传统摆塔民俗活动。在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位置都精心安排,从高到低排列。桌子上铺上毯子或被单,这才是正式开始摆放物品的时候。
主要用于摆放的是儿童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和动物,以及模型小椅子、小桌子等。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其中包括铁皮或木板制成的小型宝塔(通常由二三段接成),作为全桌最突出的装饰。此外,还有泥制佛像、八仙和天女散花以及婚嫁仪仗的小偶人等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重要的是要注意大件商品位于后面,小件商品位于前面,以保持整体协调感。而且,每个摊位上都必须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沙填充的小盆地灌水并撒上稻谷,让其自然发芽,一到中秋就能看到满盆绿色的秧苗,这既生动又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象征着家庭之繁荣,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之外,它还意味着不断向上的步伐。而今年,由于疫情爆发,福州裴仙宫还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立了专门区域,以表达对那些在疫情第一线奋战的人们的敬意。随着时代变迁,这样的传统文化民俗应该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