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道家代表人物中又有谁能与宗玄先生吴筠相提并论
在唐代,中国道教发展至鼎盛时期,外丹学说已达巅峰,但其副作用逐渐显现。太宗以后,一系列服丹致死的事件频发。面对这一现实,司马承祯和吴筠等人力倡导内丹学说,以批驳外丹之弊,并开创了道教炼养长生内丹派的先河。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人,从小通经史尤精于文辞。尽管进士未第,他却有着高洁的品格,不随流俗。在十五岁时,便投身道教,与同志隐居南阳的倚帝山后,又入嵩山学道。他深研潘师正传上清经法,最终掌握奥义与法术。
唐玄宗开元年间,吴筠离开嵩山,在金陵访道并隐居茅山、天台山期间,他与名士常聚诗酒,有《躁东南》诗歌传世。玄宗闻名后征召他至京师,让待诏翰林。在朝会中,与文武官员共坐,其陈述虽涉及国家事务,却往往以过激之词表忠心。
天宝年间,当李林甫、杨国忠辅政时局混乱,吴筠预言将来大乱,上奏归嵩山请求,但未被允许。此后玄宗令他另建岳观内道院住持传道。当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前夕,再次向玄宗求回茅山,被准许返回。不久,大乱发生,玄宗逃蜀,而江淮盗起,于是吴筠再度游历会稽与剡中,与李白等诗人往来,以诗酬和。在荒乱年代,他们生活相对平静。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在越中去世,其邰冀元等商议谥号为“宗玄先生”。其著作如《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为后世所传。他的内丹思想强调守静去躁,如《龟甲经》的“我命在我不在天”,解释为知元气,使得人的生命能延续。而情欲是躁动的根源,只有恬淡无为,不悲不乐才能使元气畅和。这是通向仙界重要步骤之一。他还认为神仙可学,并阐述成仙几种情况:自然成仙者、中途废弃者,以及需学习而成者的不同境遇,因此不可一概而论所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