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纳道入儒背后隐藏着老子道法自然的秘密它将如何影响儒学的新发展
宋明理学之光芒背后:老子道法自然的深邃理解与儒学新篇章
在唐代中叶,社会动荡与佛、道两家的兴起共同挑战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与先贤解经的权威性。宋明时代,儒者转向直探本义研究,吸收道家、道教思想,以重振儒学。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发展高峰,是因为它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道家和道教中汲取思想,为自己充实和发展。
相较于佛教,宋明理学更倾向于吸收道家的思想,其原因包括:共同的文化渊源、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的共通性,以及北宋南宋受外族入侵时期士子的捍卫文化意识。在这过程中,如范仲淹、李觏等人提倡“明体达用之学”,为宋明理学指引方向,而王安石等人的昌明“道德性命”则构建了一个以气一元论为基础的人生哲理体系。
张载是这一时期重要人物,他通过《易》、《中庸》的研究,将天地合一论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中,并从老子的观点出发,对天 道作出了系统性的阐述。程颐、程颢也深受其影响,他们在研究《老子》、《庄子》等古籍时,对庄子的坐忘论有着直接影响,并且他们的人性论受到陈景元的一定程度影响。
朱熹则是对这些思想进行整合并发展的一个代表。他阅读了大量的道家典籍,如《老子》、《庄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些思想与儒家传统相结合,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体系,即朱熹的理体论。这一体系不仅解决了形而上的问题,也对物体论和性体论有着深远影响,使得朱熹成为了东方哲學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