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教商业化危及中国传统文化生存根本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拼音物品场景下的文化遗产考验
宗教正在遭遇商业化侵蚀(资料图)佛道教目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商业化侵蚀,不仅伤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也从根本上危及到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的生存。将寺庙圈入景区收门票,假借宗教名义设功德箱敛财,已经成为一些企业一本万利的敛财手段。
如何处理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关系,是所有宗教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一个宗教组织或团体,如何在具体的社会条件下,有效地解决好自身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宗教组织以及全社会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根据近百年来的宗教社会学研究,有关神圣性与世俗性关系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在现代化条件下,整体上比较强调神圣性,在宗教思想与活动中较多呈现保守色彩、与世俗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宗教组织,一般会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而那些更加强调宗教的世俗性,在宗教思想与活动中更加开放、向世俗社会趋同的宗教组织,则更可能出现衰退。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基督新派运动。
二战以后,被认为较为保守的是福音主义立场,而被认为是开放的是自由主义立场。进入新世纪时期,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抉择,其中最具特色的挑战便是在经济腾飞背景下的商业化带来的危机。
最近40年来,在国民整体人文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加之经济腾飞,一部分信仰者轻易成为了经济上的暴发户,更可怕的是,他们视信仰资源作为致富途径,使得中国传统佛道失去了其应有的尊严和纯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要让它回归到其最初应该代表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是被物欲驱使。
我们需要理智地认识到信仰并非简单交易,而是深刻内心对某种信念系统认同的心灵投射。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能基于这样的理解,那么我们就能够避免误解,并确保我们的信仰能够继续下去,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个民族精神层面的提升。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的未来,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