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行福州道教文化的悠久传承天然道观中的摆塔艺术
福州的中秋摆塔文化,源远流长。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摆出家中的贵重物品。随着时间的流转,“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十分盛行。在《闽杂记补遗》中,清人施鸿保详细记录了这一习俗:“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名曰光明塔。”至今,“摆塔”已经成为福州人的固有节日习惯,不仅传达了“显摆”的喜悦,也承载着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深意。
裴仙宫作为福州的一处古老道观,在宋代就已建立。在明清时期,它开始举办规模宏大的摆塔活动。改革开放后,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带领团队,将这份传统文化持续推广至今,每逢中秋佳节,他都会组织管委会成员进行传统的摆塔民俗活动。
在这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下,人们将各种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小巧刀枪矛戟等精心搭建成高楼大厦样的布局,其中最突出的自然是那座铁皮或木板制成的七到十三层高的大型宝塔。这座宝塔不仅是整个桌面的焦点,还代表着全桌所有其他物品所追求的目标——即无论身高大小,只要能与之并肩而立,都能体现出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
此外,在每个桌上还必须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用以象征五谷丰登,而这些小盆子内装沙土及稻谷,上面生长的小秧苗,则寓意着希望与未来。而今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这种古老习俗得到了新的意义:医护人员被视作现代社会中的英雄,他们奉献的人生正如那些古代战士们一样值得我们纪念和尊敬。
尽管岁月匆匆,但这样的传统文化仍旧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情感纽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会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的人们,以及他们留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