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生平考述道家两鼻祖在社会的光辉影响
唐代道教名士吴筠(?——778年),字贞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作为道门中文学创作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其生平事迹虽然受到研究者关注,但仍存在一些待商榷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其生平问题略作考述。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吴筠传》记载了他早年的经历:“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权德舆《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以下简称《集序》)则提到:“生十五年,笃志于道,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闳览古先,遐蹈物表,芝耕云卧,声利不入。”1 其《酬刘待御过草堂》自叙云:“弱冠涉儒墨,壮怀归道真。”(孙望《全唐诗补逸》卷之十八)1 可以看出,他青少年时期对儒家经学比较熟悉,并曾参加进士考试。可能是由于应举不第的原因,他才更加坚定了修行道学的决心。
关于吴筠入道、师承的问题,《旧唐书》本传云:“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而《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吴筠传》则说“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据此,一些学者认为他“师事潘师正为道士”;但现存资料显示潘師正卒於永淳元年(682),時年九十八,而王适所著之碣載其卒於嗣聖元年(684)的夏季。相较而言,这两处记载略有出入,因此我们应当相信王适提供的更准确信息,即潘師正去世已有六十馀载,所以无法直接成为他的老师。
根据权德舆所著的序言中的描述,“天宝初,用希夷启沃,请度为 道士宅于嵩邱”,这说明他实际上是受冯齐整授法,是二传弟子。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旧唐书》的记载可能也有其依据,因为它提到了他的早期与潘師正的关系。不过,由此也不能否定他与潘師正之间的情谊和联系。
在探讨他的生活背景时,我们发现尽管具体信息有限,但可以推断出一个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很可能被度为 道士。此后,他并没有放弃功名之路,而是在朝廷中兼修儒经,以求取功名。在进士未第之后,没有重返嵩山,而是隐居南阳,与同样追求内丹之术的人一起潜心修炼。他留下的作品,如游倚帝山等诗篇,对当时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开元间,他曾前往金陵、茅山、天台等地访寻仙境,与李白、孔巢父等文人交往,为当时文学增添了一抹色彩。
随着时间推移,在天宝初年的征召下,他被要求回到京城,被赋予高官职位,并且因为自己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得到玄宗皇帝的一般尊重,还得到了官方正式登记成为京都籍的一个重要人物。这对于提升自己在官方眼中的地位无疑是一个重要步骤。但即便如此,在翰林院工作期间,也未能完全摆脱宫廷生活带来的压力和沉闷感,最终请求返回嵩山继续学习与实践真正意义上的内丹术,即冯齐整教授给他的 正一法。
最后,在一次献策朝政的情况下,当玄宗询问神仙炼药之法时,他巧妙地避开了玄宗的心愿,同时用微言讽刺指出了君主沉迷方技会导致国家衰败的事实,从而间接阻止了玄宗进一步追求外部秘术的事宜。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尽管身处朝堂,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脱俗的心态,以及坚持理想信念,不轻易屈服于权力的压力。这一点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也反映出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