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修道体验福州的摆塔文化探索天然道观的道教魅力
福州的中秋摆塔文化,源远流长。据说,这一习俗始于明嘉靖年间,当时戚继光凯旋归来,百姓为庆祝而摆出家中的贵重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也十分流行。在《闽杂记补遗》中,清人施鸿保详细记录了这一盛况:“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这种传统文化不仅有显摆之意,也包含尊敬祖先和庆祝节日的意义。
裴仙宫是福州最著名的道观之一,它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并且在明清时期就开始举办摆塔活动。改革开放后,在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的带领下,这项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展,每当中秋佳节到来,裴仙宫都会举办大型摆塔民俗活动。
参与这项活动的人们首先会搭建几张桌子,每张桌子的高度逐渐递减,从靠墙的一张开始,然后依次排列。这时候,他们就会铺上毯子或被单,为接下来展示各类玩具打下基础。这些玩具包括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等模型小件,以及插在木架上的刀枪矛戟等。
在安排这些物品时,一定要注意比例和层次,使得整体呈现出既美观又富有韵味的情况。而且,不论大小,都必须遵循一个规则:形体大的放在后面,而小巧的放在前面,以达到协调与谐趣的效果。此外,还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即用稻谷种植的小盆子,将其置于桌上,让它自然发芽,最终成熟为翠绿生机勃勃的小秧苗,这寓意五谷丰登,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的心态表达。
过去,“摆塔”象征着多福多旺,现在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意味着步步高升。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裴仙宫还专门为医护人员设立了一座特殊的地位,用以向他们致敬。这一传统文化不仅值得我们珍惜,而且应该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其中独特的情感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