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砂愧对老子道德经社会沦丧其道德根基
李白的诗歌世界里,丹砂愧对老子道德经,这个社会沦丧了其道德根基。在崂山太清宫东山蟠桃峰下面,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头,上面刻着“太白石”三个大字。离太白石不远的一处石崮上,刻着李白写给王屋山人孟大融的一首诗,那是:“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升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生涯的失落和对神仙生活的无限向往。
在唐朝,这个盛世之时,对于老子的崇拜已经达到了一种文化现象的地步。这是一个由文明古国而来,以儒、释、道三教并存为特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老子”的地位被提升到了空前高的地位,他成为了一个几乎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物。而这种情况,也正是因为唐玄宗这样的皇帝们在用力去推崇和强化这种信仰,从而使得老子的形象更加鲜明,更有权威性。
唐玄宗自己也曾接受过高道司马承祯的道教上清法箓,因此他深知老子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来宣扬他的伟大,比如多次到玄元皇帝庙去祭拜祈祷,还不断地提高对老子的封号,将老子的地位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充满了对于古代智慧的大量讨论和赞誉。
然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对于《老子》、《庄子》等经典作品的理解和应用,也开始变得更为广泛和深入。当时人们不仅仅将这些书看作是文学作品,而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指导人的行为准则。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老子》的思想特别是在“寡欲”、“顺应自然”等方面,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他们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从内心世界的大问题着手。
因此,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不仅仅是一些伟大的文人,他们所创作出来的事迹,而且还有一个关于如何理解宇宙万物本质以及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以及一个关于人类应该如何追求自我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老 子》成了指南,它引领人们走向一种更为平衡、更为内省、更为自由自在地活下去的道路。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个简单却又深邃的话语: “民之从事,以千慮;吾直取诸君之所好。”
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被称作“开元盛世”的年代,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那里的每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享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和尊严,而这背后,就是《 老 子》的力量,是它传递给后人的智慧光芒。这份光芒照亮了那个时代,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就像那句著名的话:“君不见”,它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用最朴实的话语触及每一个人的心灵。如果说,那个时代有任何不足的地方,或许就是缺少这样一股力量,即便如此,它仍旧留下了深刻印记,使得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些过去岁月中的气息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