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新平探讨西方宗教学与中国学术发展寻慈悲之最高境界于自然景观中
在我们跨越世纪和千年时刻,中国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便是宗教学的兴起与迅猛发展。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现象和灵性生活的一部分,其研究历史悠久,但直到19世纪下半叶西方才有了独立学科意识的宗教学。这种不带信仰前提、以客观、科学、公正态度为特色的宗教学,对世界宗教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宗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方法,还诞生了多个流派。狭义上的宗教学侧重于对宗教现象的描述和理解,而广义上的则包括对其本质意义的探讨和价值评断。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现代学者主张将如考古学、文献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纳入广义中的视野。
西方宗教学探讨的人类关系,如神与人、神圣与世俗等,构成了其研究体系。例如,麦克斯·缪勒在《宗教学导论》中定义“宗教”为揭示人的灵魂与神之关系,而“神圣观念”则是指人们心灵对完美境界最高理想的体认。
鲁道夫·奥托在《论神圣》中将“神圣”描述为超然与内在之间的关系,将其定义为由超自然实体(Numen)及对神圣体验(sensus numinis)的共同构成。他认为,“神圣”的存在高于一切,是任何其他关系所不能比拟或接近的地位。
这些早期解释至今仍对我们认识并理解 religion 有着启迪作用。西方宗教学采用的方法包括纵向梳理、横向比较、中止判断、本质洞察以及社会抽样等,它们成为当代全球性的研究模式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开始全面展开并逐步形成思想理论探讨及史料史实探讨这两大方向,并推出了重要成果。我国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一是心灵层面的研 究,即人之“精神世界”的分析;二是社会层面的研 究,即对 宗教组织形态及其社会功能 的探究。这两个层面分别关涉全局性问题及知识性问题,对我国 宗 教 学 的 意 义 和 作 用 都具有深远影响,并有助于 我 国 宗 教 学 的 合 理 性 与 系 统 性 建 设。
同时,我们还应承认,在我国现代翻译事业中,有些经典著作虽然未能达到完全系统化,但它们对于我国 宗 教 学 的 基 础 工 作 及 开 放 研 究 都有不可忽视的情感价值。而且,这些翻译出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我国现代翻译事业增添活力,也为我国 宗 教 学 的 资 料 积 蓄 与 体 系 构建 提供 了 重 要 信 息 和 创 新 进 步 路 线 指 导 呈 现 前 智 见 忠 实 地 展 现 在 当 代 文 化 及 知 识 气 渐 中 形 成 并 发 展 出 来 的 中国 宗 教 学 理 应 具 有 全 球 视 野 和 整 体 观 念,以一种跨文化交流方式代表着中国思想与学术走向世界,与国际舞台上共鸣相融合,从而使得中国当代学术取得新的飞跃,为人类文明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