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教开山始祖张廉夫道家的代表人物与内丹思想的楷模
张廉夫,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乐县(今江西省高安县)人。出生于汉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在汉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7年)通过科举考试,以文学茂才一等之姿官至上大夫,时年仅22岁。后因遭遇权贵的排挤,他放弃仕途,全身心地投入到玄学的研究中。在终南山修道多载,并遍游天涯海角。
张廉夫来到崂山,在今太清宫一带筑茅庵自居,不依不靠地开垦田地自给自足,同时潜心修行。他曾数次返回故乡鬼谷山,但又屡次回到崂山,这段时间里,他云游东海诸名胜,即便到了百岁高龄仍保持鹤发童颜、精神焕发的模样,其去向成谜。
在道教发展史上,有许多知名道士曾经是仕途上的佼佼者,但当他们悟到真理后,便抛弃功名而专注于内丹和修炼。张廉夫就是这样的一位人物,他对玄学的热爱让他看透了世间一切,最终选择了“弃职入道”的道路。
张廉夫在崂山留下的印记不仅仅是建筑,还包括推动各地方域之间的经典交流,使得崂山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在西汉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公元前85),尽管已是85岁高龄,他仍委托刘方清、赵冲虚、冯若修主持庙事,然后自己回到了江西鬼谷山三元宫继续他的修炼生活。这之后,他多次重返崂山,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坚韧不拔的人是不可能完成这项壮举的。
除了建设庙宇外,张廉夫还栽植了各种树木,是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树开创者之一。他亲手栽培的大桧柏至今依然健壮,为崂山最为珍贵的地标之一。他的遗迹被后人尊称为“开山始祖”,他的贡献深刻影响着后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