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翼围的故事乡村仿古建筑四合院在社会中的回响
我站在燕翼围的门前,凝视着这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的古建筑。它是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几代人的汗水和泪水。赖福之与其长子赖从林倾心血筑成,这座围屋不仅是一处历史见证,更是客家文化的瑰宝。
墙体厚达1.45米,是现存最高、墙体最为坚固的客家围屋。这不是一栋普通的房屋,它拥有4层34个房间,每层环通,对角有炮楼,每层都有枪眼,四周高墙封闭,只留下一楼的大门进出。每次行走在过道上,我都会感受到那排排污孔背后的岁月沉淀。
2001年,燕翼围成功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社会中,它依然屹立不倒,如同一个守护者,为后人保留了一个片段古老时光。
关于“燕翼围”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取自《诗经直解》中的“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寓意如同燕子保护小燕一样;二说对角炮楼形似飞翔的燕子;三说据传清朝道光年间赣州知府曾题写此名,用以比喻夫妻恩爱。
当我走进内院,那些水井和排污孔,都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动荡而又彪悍的地方——杨村。那里的盗贼横行,而赖福之为了避乱,最终决定建造这座高大且坚固的围屋。他想到了“高筑墙,广积粮”的古训,也想起了仆人的救命之恩,因此他发誓要建造一座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高大围屋。
两百多年过去了,这座遗迹依然在讲述着故事——它既是主仆情深,也是结亲相好的象征。而今,我们这些游客,不仅仅是在欣赏这些建筑,更是在聆听那些久远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