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将无所不为反复探索宗教世俗化的中国式智慧
与实践
近年来,少林寺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常有人用“世俗化”一词来描述它的变迁。这一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多种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澄清其含义,并更好地评判少林寺是否真正经历了世俗化。
“世俗化”这个词汇包含多重含义:(1)宗教衰落、(2)宗教影响减弱、(3)宗教多元并存或分离、(4)宗教从社会制度中分化出、(5)宗教与社会文化张力降低、以及(6-7)从神圣到庸俗和从出世到入世。前五个是国际学术界原有的含义,而后两者是特指中国语境中的特殊理解。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在宗教学中,“世俗化”的经典理论意味着将神圣转移到了世界间,从由神圣原则决定生活转向由世俗原则指导。
随着现代技术进步和教育普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兴趣逐渐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所有形式的衰落。相反,由于科技和教育发展,以及多元性质下的竞争,一些新的信仰体系可能会因此而兴盛。此外,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某些传统信仰可能会因为自身问题而出现衰退,但新范式认为,这并不代表整个系统即将崩溃或消亡。事实上,有证据显示,即便在现代国家里,政教分离也未能完全削弱不同信仰之间的竞争与交流。
然而,当我们观察一个特定群体或组织时,如果他们内部产生了一种自我设限的情况,即降低与周围文化之间的张力,那么这种现象可以被视作一种自我限制性的“庸俗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体上的失败,因为其他成员可能会寻求保持较高水平的精神追求,从而抵制这一趋势。
对于少林寺来说,其从过去的小规模僧团到如今的大型修行社区,其影响力扩展至全球,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衰落。相反,它们通过电影《少林寺》的推广以及旅游业等方式,不仅保留了自己的历史遗产,而且还获得了经济支持,为更多人展示了佛法之美。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将少林寺称为“世俗化”显然是不准确且过于简略的一句话,它忽视了该机构在当代世界中的复兴和影响力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