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竹雕刀尖风雅的饮食文化在社会舞台上的展现
在中国的深远历史中,竹子被视为祥瑞之物,其清秀挺拔、刚直坚韧、虚中洁外、四季青翠等特点,使得它成为了人们欣赏与利用的对象。其中,竹雕艺术自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并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赣南地区,以其多山和众多竹林而闻名,这里客家人对竹子的喜爱也由此产生。唐代以来,客家人就在这里发展起了独特的竹雕技艺。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这种技艺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品位高雅且别具一格,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在章贡区,即是这样的技艺传承创新之风极盛的地方,竹雕艺人将书法、绘画、诗文印刷等艺术融入到他们作品中,为这块材料注入新的生命。
选材方面,他们主要选择孟宗竹和桂竹。一旦砍伐下这些树木,它们首先需要存放一个月,然后用特殊草药进行浸泡,以防虫蛀和开裂,同时增强它们的刚韧性。在这个过程中,一般分为制坯绘图粗雕精雕打磨抛光上漆等步骤。而最关键的是那一系列复杂的手工操作,其中包括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或高浮雾等技术。
客家人的这种“乱真”装饰手法,在既保持古朴大方又能精细入微的情况下,让每件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这不仅体现在手感上,也体现在刀法上,从细微处纤毫毕现到豪放处寥寥数刀,每一种表现方式都让人拍案叫绝,是真正指尖上的艺术也是刀尖上的风雅。
传统意义上的客家纸张制作非常繁琐,一件完美作品往往要花费半个月至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而在章贡区,有这样一些专门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他们能够在色如琥珀的一方方纸面上刻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无论是朱鸡白虎还是洛神麻姑,或是观音金刚荷花牡丹,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天成的美丽。
由于其非凡价值,章贡区内的客家纸张作品曾经参加过全国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并获得了丰厚奖励。此外,还有2010年时,它们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举旨在保护这一传统技艺,便决定将这些掌握该技能的人纳入文化储备人才库,并定期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这种传统技巧教育,从而更好地保留这一宝贵遗产。(赖联明 李成生 记者邹忠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