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遗文化巴西巴亥瑞康卡乌的圆圈桑巴舞Samba de Roda of the Recncavo
在巴西的雷肯卡沃地区,17世纪兴起了一种名为桑巴舞的流行节日活动,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诗歌。桑巴舞深受当地非洲奴隶文化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包含了葡萄牙文化元素,如朗加语诗歌和特定乐器。最初,这种舞蹈是非裔巴西人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后被移民带到了里约热内卢,那里它对城市桑巴舞的演变产生了影响,并成为20世纪巴西民族身份的象征。在各种场合举行,如天主教节日或非裔宗教仪式,也常见于更为自发的情境中。参与者包括初学者,都可以加入,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这一特色之所以独特,是因为所有人围坐在一个圆圈中——称作罗达——通常由女性表演,每个人轮流站在中心,而周围的人则跳着舞拍手唱歌。这种即兴编排多依赖脚、腿和臀部动作的一系列基本步伐,其中最著名的是肚皮推法,这一动作体现出班图影响,用以邀请下一个人进入中央位置。此外,桑巴还以其独特的步伐而闻名,如米乌迪尼奥舞,以小型琵琶(葡萄牙拨弦乐器)伴奏及刮乐器声。
尽管现代媒体与流行音乐竞争使年轻人对桑巴失去了兴趣,加上从业人员老龄化以及制造某些传统乐器的手艺人的减少,对这一古老传统造成了进一步威胁,但它仍然于2008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反映了其历史价值,也凸显了世界各地人们对于保护并传承本土艺术形式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