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诸子百家在社会中的反响与影响 - 天然道观
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具有烘托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早期法事活动承袭了古代巫觋祭神仪式,但最初没有使用音乐。道乐的使用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随后在唐代达到鼎盛。
唐代诗人如张籍、薛涛等有提及道乐的作品,这表明当时道乐流行之盛。此时,丝弦乐加入了道乐,使得伴奏更加丰富。宋代继续发展,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都编写了多首道乐。
至元代,全真与正一两大派出现,对 道乐风格产生影响。明初朱元璋设玄教院统辖全国道教,并命制斋醮仪范,将 道乐规范化。清代基本沿袭明代旧制,但民间 道乐与地方曲调融合形成各地独特风格。
作为一种古老宗教音乐, 道樂 的曲式和情调内涵中无不渗透着 道 教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的情感寄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中 ,以不同形式存在并不断演变,其美学思想体现了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同时又兼顾人世关系,有出世之意也有入世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