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如来到底来没来探讨中国传统宗教与学术演变的新旧论题
我读过老子,非常喜欢他。关于老子的哲学,我认为他并不是唯理主义者。《老子》虽然短小精悍,只有五千言,但注释和解释却达到了百万言之多。但真正理解他的似乎并不多。
老子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信息,这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在《老子》中已经提到。比如,《老子》的第21章说:“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的“信”,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信息,也就是庄子的“天籁”(乐)。老子的道,是指天道,是一种大周期性的自然秩序。他认为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着建立在这种周期性基础上的自然秩序。这一周期性的核心原则,就是正态向相反状态转化——“反者,道之动。”
很多《中国哲学史》书籍将中国哲学归类为素朴自然的唯物主义传统,比如阴阳五行哲学。这类说法都是牵强附会,不太准确。在西方,唯物主义起源于希腊哲学中的几个流派,而中国传统哲学却不适合用这些二元分类框架来理解。
中国古典哲学、东方哲学与此完全不同,它们是有生命的,有机的。在本质上,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是一种具生命力的东西。中国古典思想在本体论上是理性主义,同时也是伦理主义(孔子)和个人人格主义(孟子)的体现。而阴阳五行理论与希腊唯物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我对中国思想史进程的看法,我认为它起源于天文与人文两大因素。在夏商以前就有一种太阳崇拜,在周代转变成了北斗崇拜。而春秋后百家兴起,最终汉武帝罢黜了黄老道法及其他宗教,只尊儒术,从而使儒家成为主流文化。
魏晋玄学以虚无为本体,并且重视尘世享乐,这其实是一种存在主义思潮。而宋明新儒學則強調名教,以三纲五常為核心。晚明至清代士人倡导经世致用的实用知识,对经书进行考据语言训诂等研究,以复古为目标。这便是我对于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宗教及学术演变的大致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