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简介:道家思想
目录
·道教概论
·道教的历史渊源
·道教的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
·道教发展时期
·道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对道教的认识
·道教创始人简介
·中国茶道与道教
道教简介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具有辩证法和无神论倾向的成分。 又主张宁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教的历史渊源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让百姓从秦朝的严酷统治中得到了休养生息。 史称其为文景之治。 后来,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后来的皇帝所采纳。 道教从此成为一种非主流思想。 道教虽然没有被正式采用,但它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是融合道家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道教的影响,禅宗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墨家那么多的弟子,但其地位却没有儒家高。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生命的独特理解,在哲学思想中表现出了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一切运动的规律。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过:“有物混杂,先于天地而生。小哈!了哈!独立不变,可以为天地之母。不知其名,故我”。称之为道”(《老子》第 25 章)
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六家要义论》,将先秦诸家归纳为道德、儒家六家。 、墨家、明法、阴阳,阐述六家要义。 以及收益和损失。 他说:“道家使人凝神,动化无形,托养万物。它是一门术,因阴阳大和,吸收了儒墨之善,总结了道家的精髓。”顺应规律,与时俱进,因应世事变化。按俗设事并无不妥,指的是预约、接取方便,少做多做。” “功法以虚无为基础,用下之法,无形无常形,所以能研究万物的情绪。不,他是第一物,不是最后物,所以他才能做主。”万物”。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让百姓从秦朝的严酷统治中得到了休养生息。 史称其为文景之治。 后来,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为后来的皇帝所采纳。 道教从此成为一种非主流思想。 道教虽然没有被正式采用,但它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是融合道家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道教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配米等宗教吸收,演变为中国重要宗教之一的道教。 魏晋风流在讲玄学时,更注重炼丹术。 因此,道教与道教常常被混淆。 (张鲁,又名张道陵,“五配米”创始人,也被认为是道教创始人)。
道教的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脱离了儒家社会哲学的做法,直接从天道运行原理的侧面出发,发展了基于自然意义和中性意义的“道”哲学。 天的运行有自然的法则,道哲学就是要解释这个法则内涵,从而提出一个活泼舒适的世界空间。 通过对这个世界运行秩序的不确定性和非持久性的理解,道家哲学发展出了一种与儒家完全不同的社会哲学。 社会只是一个存在于一处的物体,生活在其中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自我存在。 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束缚的自由。 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认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它对社会责任没有先存的态度,而是可以有一种更加尊重人的自主性的态度和存在取向。
道教非常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情的解放。 前者提出了“学而愈益,日日行道”和“此亦是非,彼亦是非”的认知原则,后者则提出了“谦虚”、“软弱”、“柔软”、“心斋”、“坐忘”、“化蝶”等等面对世界。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行而不争、利而不害”、“修身而其德真”、“虚心、固腹”、“乘天地之正气,而制六气之辩,可以无极”、“法以阴阳为基础,以简应对冗余,以简应对冗余,以简应对冗余”。应对复杂性。” 等等。
有学者认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步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 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 因此,基本上没有必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 因为天道变迁,无所谓是非善恶的绝对性,所以道家更强调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则,而这种智慧一定是任何社会中有效的生存之道。任何历史情境下的社会。 正是因为道家社会哲学不注重自身的发展标准,而是强调应对的智慧,有利于人们休养生息的需要,从而给汉初黄老的统治提供了实验性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稳定了几千年来受儒家抗倭文化挫败的中国士大夫们,能够拥有广阔的心胸天地过上一帆风顺的生活。
道家哲学
重要哲学家的思想
道家的理论是以老子为基础的。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字,字字珍贵。 书中广泛论述了道的形而上意义和生命智慧,提出了一个万物互为混杂、独立存在的自然宇宙。 起源论还提出了世界存在和运行的原理是“相反方向的运动”的本体论思想。 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类来说,应该学习的是生命的智慧,所以老子也提出了很多政治、社会、人生的哲学观点,但重点是在自我修养而不是创造文明上。 可以说,他用一套以智慧之道为基础的社会哲学和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界局势,无意创造新的社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