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传说约公元前600年至约公元前470年):
公认的道家创始人主张“化身、清静、自正”(司马迁语),其代表作是《道德经》。
关于他的身世,没有明确的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一是老子姓李明儿,楚国库县李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 曾任周仓史史官。 见周德衰,遂归西,不知归何处。 其次,他说老子就是老赖子。 第三,他说太史旦是老子。 后人对这些说法有不同的看法,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2.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姓庄,名周,名子秀。 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宋代蒙古人。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理论的重要创始人。 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一生只担任过当地的漆园官员。 因为他主张自由,所以不应该受楚威王的聘用。 他主张尊重自然,悠闲生活,“独与天地之气相通,不视万物”。 其代表作是《庄子》。
3、列子:
战国初期思想家,生卒年月不详,与郑穆公同时代。 其学以黄老为基础,主张“坚守要义,清净空无为”(汉代学者刘向玉),“贵虚”“重实”。义”。 《列子》现存八篇,为东晋张湛编撰。
4、杨朱:
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字子举。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主张“珍惜生命”、“珍惜自己”、“为自己做事”。 他的名言是:“失一分钱利天下,勿舍;明知天下为你奉献,勿取。没有人会失去一分钱,对大家都不利。” 世界已被统治。”
5、文子:
老子弟子,与商代子夏同时代,但低于孔子。 师从子夏、墨子。
现存的列子所著《文子》十二篇,一度被认为是汉代以后的赝品。 但1973年,河北省定县40余座汉墓出土的竹简中,含有《文子》残片,因而被确认为先秦作品。
6、田片:
战国时期思想家。 又名陈骈,齐氏人。 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被誉为“天口篇”。 主张“归气”、“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失传。
7、慎到(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15年):
战国时期赵国人。 早年学黄老之术,并在齐国稷下讲学。 他很有名。 后来他离开齐国,去了汉朝。 它主张“遵守规则”、“遵守法律”、“注重情况”。 《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子》42篇,含法家,现存仅残片7篇。 他的名言是:“贤明之人,不足以服众,而权势足以杀之”。
8.宋乐(约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91年):
宋人崇尚“尊俭”、“不争”、“不恕”。 《送子》原有十八回,现已佚失,仅存编修本。
9.殷文(约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80年):
齐国人。 反对诸侯之间的吞并战争。 他认为“道”即“气”,明确提出精气论。 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其他想法与宋陵类似。 现有《尹文子》一卷。
10.何管子:
战国后期楚人,姓名不详。 因其“居深山,头戴黑荪为冠”(《汉书·艺文志》),故名何管子。 何管子是赵将庞暖的导师。 庞暖多次向他请教,并带兵打败了燕国。 《太平御览》记载,冯谌在赵国名声大噪后,河管子怕庞欢推荐他,就与庞欢断绝关系。 其代表作《何管子》是战国后期黄老道教的重要著作。
除上述著名道家学者外,还有姜尚、范蠡、吕不韦、曹参、汉文帝、窦太后、吉安、王充、王导、谢安等政治家、思想家、刘基、傅山、严复、杨增新等,他们也坚持道教思想或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历来被视为道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