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教主神老子之神化历程 高明见 道教对于老子的神化,是持续千余年的一项庞大工程,这项工程是由历朝历代教内和朝廷、社会共同完成的。最早对老子地神化,应该是从孔子和庄子开始的。《史记》云: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这就是“犹龙之叹”的来源。后世有些老子画像、塑像的形貌,也是有意无意地融入龙的一些面貌特征来创作的。 庄子在《南华经·大宗师》里,对“真人”表达了极高的赞誉。所谓真人,是古代道家、道教对修真得道(成仙),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之人的称谓。而在《南华经·天下》里,庄子叹道“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汉初黄老道盛行,老子的地位一再攀升,更具有了神秘、传奇的色彩。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隐君子也。”又说:“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对于修道养生的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对于老子的寿命问题,西汉的《列仙传》中亦有不同的说法: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国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见周德衰,乃乘青牛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 在这段记述中,除大部分与司马迁所记相同外,又解决了老子的生辰问题和“莫知其所终”的问题。首先把老子的生辰推至殷商时代,即使从商朝最后一个帝王纣算起,到周幽王的西周,就是二百五十多年;再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创建东周,到向老子问礼的孔子诞生日公元前551年,又是二百二十年。据左传记载,孔子十七岁时第一次奉鲁公之命至周问礼于老子,《庄子》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见老聃。”可见孔子不止一次拜见老子,那么孔子见老子时,老子已经是一位五百余岁的老人了。所以,到先秦、西汉时,老子已经被神化为真人、仙人了。 虽然老子在先秦西汉时期就已经拥有了神仙的身份,但他真正被广泛供奉祭祀甚至被拥为教主成为道教最高神,却是在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奉行黄老养性之术以求长生的风气遍布朝野,老子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具备了宗教的意味。如东汉章帝时,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沌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 这就直接把老子等同于大道。 《后汉书·桓帝纪》记载,桓帝在位时好神仙事,曾称在梦中见到老子,遂建老子祠来供奉老子,以祭祀天帝的音乐来祭祀老子,并称老子“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把曾作为孔子师的老子,扩大为历代圣人之师。《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楚王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图(即佛陀),斋戒祭祀。”也就是说将老子与佛陀同样祭祀、供奉。《后汉书·襄楷传》中更是记载:“延熹9年(公元166年),(襄)楷自家诣阙上疏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是史籍中首次关于“老子化胡”地记载。根据这段“或言”地记载,西晋惠帝时天师道祭酒王浮作了《老子化胡经》一书,谓老子曾入印度,化身为释迦佛以教化胡人,引发了一场长达千余年的佛道之争。对此,南朝·梁和尚僧佑认为: “昔祖(帛远,字法祖,西晋僧人)平素之日,与(王)浮争正邪。(王)浮委屈,即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经》,以污谤佛法(引自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5《法祖法师传》)。” 唐代时就有名僧多次上书朝廷要求焚毁该书,元代则因此先后四次焚毁道经,《老子化胡经》首当其冲,从此亡佚。到了清末,在敦煌石窟中发现《老子化胡经》卷一、卷十两册残卷。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建天师道,作《老子想尔注》以教道民,把道、气、太上老君混而为一,并将道进行了神格化的彻底改造,称: “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道从此等同于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最高神。自此以后,对老子之道地阐释和神化也不断加强。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被认为是于吉亲受于太上,《太平经》中的最高神名为“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亦称大太平君,中说“大太平君定姓名者,李君也”,实即老子。《太平经》中说: “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不可称述。近出世化,生乎周初,降迹和光,诞于庶类,示明胎育,可以学真,虽居下贱,无累得道。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文王之时,仕为守藏史。或云,处世二百余载,至平王四十三年,太岁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为关令尹喜说五千文也。” 此乃老子有先天、后天及历劫度人之出处。 魏晋时,《魏书.释老志》称: “道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 至此,老子成为了生天生地生万物的神仙之祖。而原先排名在老子之上的黄帝,则降而为老子的。 大约在南北朝时,出现了《太上老君开天经》。论述太上老君创造宇宙天地万物及人类之历史。谓天地开辟经历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等阶段,人类社会亦经历三皇五帝及夏商周三王统治。老君历世皆变化下降,传经授法,治理天下。例如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下降,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天地始分。清炁上升为天,浊炁下降为地,天地之精合而生人,万物则各受一炁而生。又如老君化身下降为三皇五帝及三王之师,“皆劝令修善”。 唐朝时对老子地敬奉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首次。《唐会要•尊崇道教》记载,武德三年(620)五月,晋州人吉善声称曾于羊角山面见老子,并要他:“为吾语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贼后,子孙享国千岁”。高祖乃立庙于其地。太宗即位后,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奉老子为其祖先。高宗干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谒老君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其后,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营建太清宫。老子就这样一步步完成了由人到神、由神到最高神和皇帝地转变。 北宋时,又掀起了崇道的第二次。宋真宗赵恒崇奉道教,除了效法太祖、太宗召见道士、营建宫观外,还效法唐代,追认道教“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赵玄郎为赵氏始祖,虔诚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行幸亳州太清宫,谒拜老子神像。宋徽宗甚至授意道录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自任道教教主。受此影响,对老子地神化在两宋期间亦达到了。北宋人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卷102《混元皇帝圣纪》载: “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盖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宗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焉。” 说经过无数亿劫之后,“三气混沌,凝结变化,五色玄黄,大如弹丸, 入玄妙口中。玄妙因吞之,八十一年乃从左腋而生。生而白首, 故号为老子。” 然后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 而《混元皇帝圣纪》,则是代表了官方立场的。 《犹龙传》全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犹龙传》,“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是宋真宗所上的封号,“犹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语,此书是北宋道士贾善翔所创作,史料记载:贾善翔,字鸿举,号“蓬丘子”,蓬州(今四川蓬安)人。善谈笑,好琴,嗜酒,尝与苏东坡交游。《犹龙传》所述内容是老子的生平传记,具体就是老子八十一化故事。而《犹龙传》,代表的是道教的立场。 《混元圣纪》为南宋谢守灏编纂,也是代表了官方的立场。全称《太上混元圣纪》或《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原称《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实录》,别称《老君实录》,简称《圣纪》,是现存最全面系统的老子神话传记著作,为研究老子如何被神化及其历史过程提供了较详的资料。全书取编年体例,记叙自开辟以来,迄北宋徽宗间,老子灵迹变化,世作圣师及历代崇敬等事迹,系集各种史籍、老子传记和其他神仙传记中所记之老子神话编纂而成。卷一记述老君应世年谱,从三皇时代至徽宗政和二年(1112)。卷二记述老君创化天地日月星辰动植万物, “命天人降为人种”,化身行教至于殷末。卷三记述老君试度关令尹喜,著《道德五千言》授之。卷四记述老君携尹喜游观八方仙境,上朝玉晨大道君,继到西域诸国“教化胡人”。卷五记述老君与文始先生尹喜游东海扶桑,会大帝校集诸仙品位,及周穆王为尹喜建楼修观,并延请道士继之修道等事。卷六记述老君门下辛钘(一名计然,道号文 子)、阳子居(即杨朱)、庚桑楚及孔子师事老君等事。卷七至卷九,记述老君于秦汉到北宋徽宗间化身显灵,及历代崇道事迹。 在《老子化胡经》于元代被焚毁(现仅存残卷)之后,其中所记老子“化胡”故事,在贾善翔《犹龙传》和谢守灏《混元圣纪》中尚可知其梗概。可见有些书是烧也烧不完、毁也毁不尽的。 以上就是从老子生存的年代,到两宋时期,时间跨度为1800余年的老子神化历程。随着时间地推移,老子和由他命名的大道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逐步被神化,最终踏入了宗教的神殿,成为道教信奉的最高神。历代朝廷和教内祖师爷为了神化老子这一耗日长久的庞大工程,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和精力,最终成功地把老子、道家、道教紧密联合在一起,这是得到了历代朝廷官方和主流社会普遍认可的。
上一篇上一篇:道教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道教中的剑法和剑法之间
下一篇下一篇:道教的传戒与授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