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史记人物庄子的蝴蝶梦是否与老子思想一脉相承

 

01

庄周其人

 

 

 

庄子(周)生于东周战国时代宋国的蒙(今天地处河南省商丘,一说安徽省蒙城),生卒年份不明,据推断约为公元前369-前286年。庄周的思想受《老子道德经》影响多少,现下还很难下判断,但《淮南子》编撰中,庄周和李耳的思想被统一称作了“老庄思想”,并沿用至今。

 

 

庄子被视作道教的始祖之一,姓庄名周,字子休,但今天对他的字谓,仍缺乏有力的佐证依据。唐代,李唐王朝信奉道教,玄宗皇帝就赠给庄周“南华真人”的封号,自然他的著作《庄子》也就被称作《南华真经》。

 

 

02

庄子著作《庄子》一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记载庄周著作的《庄子》,约为十万多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汉书·艺文志》中说《庄子》原来有五十二篇。晋代的郭象分析汉代的《庄子》,认为混杂了与庄周思想不同的内容,于是他将之削减了三成,减缩成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计三十三篇,形成了今天现行的定本。《庄子》现在的字数约六万五千字,郭象的《庄子注》也作为注释本流传至今。

 

 

在三国时代的魏国,何晏、王弼一同被看作玄学的创始人。一般认为,何晏编撰了《论语集解》和《老子道德论》,作为正始强音,带来学术界一股清风。这对后世的李白等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传,王弼幼时聪明好学,十多岁时对《老子》感兴趣,说话明晰而雄辩;年轻时,就受到裴徽和何晏的高度评价,被认为与钟会齐名(参看《三国志人物评说》)。王弼性格高傲,好饮酒,精通音律,还擅长玩投壶。从道家的学说方面看,王弼不及何晏,但王弼在其他领域上的很多见解都要高于何晏。由于王弼经常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嘲笑别人,为当时的知识界所厌恶。司马懿发动后,曹爽和何晏入狱,王弼被免职。嘉平元年(249年)秋,王弼患病去世,终年二十四岁。

 

 

据《晋书》记载,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偏好《庄子》和《老子》(参看《晋书》,《列传第十九·阮籍传》,中华书局,第1359页)。在盛行清谈之风的背景下,《庄子》在晋代尤其受欢迎。

 

 

对《庄子》的注释,除了郭象《庄子注》外,还有宋代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封神演义》著作者明代陆西星也写了《南华真经副墨》,对《庄子》进行了注解。日本明治时代汉文大系出版后,收入汉文大系中的明代焦竑的注释本《庄子翼》较为普及。现当代较出名的注释读本,除南怀瑾解读庄子及著作《庄子喃哗》外,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一书。

 

 

03

 

 

 

 

《老子》的行文中完全不使用固有名词,但《庄子》中却不同,它举出的大多为真实人物的言行。虽然这些几乎为寓言,很少历史性资料,但对了解当时的风俗,却是珍贵的史料。《庄子》书中

 

 

多次提到孔子及孔门。

 

 

庄周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然无为,其不屑于“事在人为”的说辞,他的人生态度“崇尚脱离世俗,畅游无为的世界。”就如《史记》所言,庄子的言辞海阔天空、恣意奔放,为此,要归纳庄子的思想很难,他常用寓言和假托的手法来叙述价值和尺度的相对性。

 

 

如《庄子·消遥游篇》的开头讲述的寓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鲲和鹏的说法,恐怕当时的人们听起来只觉得是异想天开的呓语。一般认为,庄周在这里表达的意思,要人们认识到不要拘泥于眼前的利益得失,而要超越世俗,由此去领略广阔的世界。我个人为,就是“见路不走”。

 

 

庄子生活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但除了集中在齐国城门附近的学者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诸子百家之间并不盛行那样的交流。流传下来的记载中,在各学派中,只有庄子与被列为名家的惠子(施)之间有过如下一问一答的交流。

 

 

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

 

 

惠子曰:“可。”

 

 

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民,可乎?”

 

 

惠子曰:“可。”

 

 

庄子曰:“然则儒墨杨秉四,与夫子为五,果孰是邪?……”

 

 

惠子曰:“今夫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而未始吾非,则奚若矣。”

 

 

惠施(约公元前370-前310年),是战国时代宋国出生的思想家和家。在诸子百家中被归在名家。惠施虽在宋国出生,但为魏惠王效力。在名家中,公孙龙有“离坚白”之说,而惠施则主张“合同异”。惠施的思想在《庄子·天下篇》中有介绍。文中讲到惠施多才多艺,其藏书之多可以装满五辆马车,但他的议论往往不得要领。庄周否定绝对的价值判断,惠施则是坚持自家学说的绝对性。“对于二人的问答,从思想开放和信教自由的日本看来,好像庄周显更有说服力。”(参看,日本山崎正著,许云鹰译的《史记人物四十五讲·第四十讲补遗》,第379页)

我个人以为,庄周的思想也较之惠施开放,惠施善辩,不管过去朴素的绝对论或相对论,在今天,我们还是要从思想认识上重新认识相对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眼界宽一点,或许可以救更多的人。从医学科学角度看,需要的是权威,排除名利的干扰,穴位注射苯酚法病毒,也不妨一试。危难之时,多个治疗效选择,或许可以多救一些人。

 

 

 

在《史记》中讲到楚威王打算请庄周担任宰相这事,《庄子》的《外篇·秋水》中也有如下相关记载。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类似在渭水河畔垂钓时,周文王发现了太公望吕尚(姜太公),但庄周不愿在宫中任职却是不想为名利的束缚。庄子安于清贫,希望在摆脱世俗的世界生活,所以拒绝接受任职并非逞强、作秀。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诸葛亮姐姐的婆家是庞德公,荆州刺史刘表亲自出马劝说庞德公出来做官,但宠德公还是选择务农,以守护家人安全,拒绝了刘表的请求。

 

 

《庄子》的论述被认为是集中反映了庄周的思想,而蝴蝶之梦是其中的代表。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

物化

。”

 

 

 

这段话,很好地表现了庄周“自然无为、万物皆同”的思想。认为自己是蝴蝶时就栩栩然成了蝴蝶;认为自己是庄周是教育学蘧蘧然成了庄周。无论是蝴蝶还是庄周,二者都是真实的。而没有变化的是自己思想和内灵觉。与其议论哪一个才是真实的世界,不如在真实世界的观念中既认可蝴蝶也认可庄周,只要在各自生活的环境中,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就行。事物的变化,往往是显露在事物的表面的现象而已。蝴蝶和庄周形式上,相去甚远,但无论谁都是自己本身,这一点并没有变化。我以为,这一论述是在阐明:

世间万物总是在来不断地物化,但本质上却依然如故。

 

 

 

自然无为是指让人顺其自然,而不要刻意去改变,让事物保持未经人为改变的最初状态。这是老庄思想否定人为、人工的朴素唯物的基本观念。这种状态下的自然,却又不是天然,而是不扰乱万物本有秩序和节奏,因为万物都有其道,并将道内化过程。

针对儒家的“一以贯之”的仁义中心和形式,道家认为,自然无为才是万物的本性。

 

 

 

所谓“万物皆同”,是一种道的观念。它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等价的。人对是非善恶都会有一定的判断力,但该判断是否正确则另当别论。是非善恶的其中一方消失的话,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在现实社会中,贵贱等方面的礼法和秩序,也全部是判断力的产物。甚至,生命的生死也是同一的,生和死,不过道的一种状态(道的一体两面)。因此,

万物存在的根据相同,具有同质性。将万物看成一体,是绝对与相对真理的统一,了是大道的一体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