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道家生活方式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处世之道的内容。 刘欣指出,人际交往是“为人之本,为律之精”。 当有了人际交往的时候,人们就会思考如何去沟通。 因此,古代许多思想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处事之道。 其中,道家站在世俗之外,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体验世俗的种种,发展出独特的人生智慧。 道家不仅有指导现实生活的经验方法和技巧,而且有待人接物的理论原则和价值观。 它还具有超越现实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超然境界。 然而,道家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解。 比如,《老子》被视为阴谋论,《庄子》被视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或逃避现实。 充分探索道家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探索和解决中国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助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深入挖掘传统资源,寻找解决自身面临困境的方法。

 

  一是温柔、欣赏女性的技巧。

  与其他哲学相比,道教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崇柔、偏爱女性。 老子在书中用“母”、“女”、“婴”、“水”等看似弱小的物体来比喻道,表达对弱者的崇敬之情。 对此,《吕氏春秋》的结论是“吾贵柔”。 不仅是老子,庄子在他的著作中也用颜惠之微、叶公子高士奇、颜和符威灵公、太子颜和等故事来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软弱的态度回应; “藏于肚脐,肩高过顶,指天,五管顶上,两大腿为胁”,他能在乱世中生存,就是因为他无用的德行。 看似弱小的残疾人,其实处于坚强的状态。 一个被掠食者包围的世界可以自我保护。 道家坚信“弱胜强”。 《老子》云:“欲抑则必强,欲弱则必强,欲废则必强,欲夺则必强”。必须加强它。” 这种想法常常被后人误解为阴谋论。 事实上,这里的“欲望”不应该在解释中被强化,而应该被削弱为一个自然的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采取低调的态度,自然就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当代社会,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获得“成功”,大多数人都竭尽全力去奋斗,崇尚自强不息的坚强精神。 激烈的竞争虽然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成长,但也带来了公私欲和社会短视浮躁的恶果。 一方面,道家的柔柔尚女思想为个人提供了避锋利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一方面,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反思的视角和能力。

  二是适度、宽容的原则。

  无论是对于自己的思想还是欲望,道家主张不要独断专行,而要有所节制。 这包括练习限制对外在知识的追求、抑制管理权力、抑制名利欲望等方法,以达到与人相处时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指出“圣人的腹是腹,不是眼”,意思是说在饮食方面,保证吃饱喝足就够了,不需要吃饱饱的筵席。或奢侈浪费。 庄子批评惠施“天择子之形,子坚洁白”。 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只追求知识而不追求生命本身,即“有求万物而不反”。 现代人对技术与伦理的冲突的关注,进一步说明了庄子的先见之明。

  自我控制的结果就是对他人的宽容。 《老子》讲“和光尘”,《庄子》讲“忍物不忍人”,也就是说,在人世间,一个人需要一种宽广的心态来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 。 但这并不是说道家提倡无原则的宽恕。 老庄有自己对道、德的坚守。 只是在他们看来,人性更加“真实”,即在自然、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人性的自我表现是真诚的、美好的。 因此,形成一个宽容的社会是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遵循自我精神的体现,才能形成和谐社会。

  当今社会,有些人由于脾气严重,在处理事情时容易冲动。 欲望的泛滥和权力的暴虐,不仅损害个人的人性,而且破坏社会的价值观。 以自我为中心、无知反思、拒绝接受异己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 按照老、壮之道凝聚自己的性情,谨慎对待周围的世界; 我们既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又要包容他人的差异,求同存异,和睦相处,没有分歧。 这应该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生活原则。

  最后,达到平静与超越的境界。

  老子说“万物承阴抱阳,气气以为和”,意思是万物只有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 人天生具有天地之灵,也需要维持天地的和谐状态。 首先是自己身心的和谐。 庄子在《人间》中提到“形不周全,心不和”,就是以虚无、心平气和的态度处事。 在庄子看来,人心本是和谐的,也应该是和谐的。 但由于大道衰落,人心被各种欲望、念头所控制,呈现出疏离的状态。 这种异化需要一定的修炼,才能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存在的状态和应该存在的状态。 在当今物质至上、欲望肆无忌惮的时代,人们心灵中的混乱、困惑、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需要和谐的力量来调节。 这就要求人们回归道家强调少私少欲、修德和谐的修养。 花些时间回到你自己性格的真实、平和的状态。 其次,建立和谐的自我与他人关系。 道家认为,真正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 每个人都遵循着一种自洽的气质,以一种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界上。 统治者与人民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人民之间“生老病死”。 如果他们不互相沟通,就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 这个社会也适应自然环境。 庄子曾指出,应该让马、牛在草丛中自由地徜徉,而不是“马头扎牛鼻”,扭曲了自然的本质,使之为人们所利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自然的同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第三,道家的生活方式要求不局限于自我与他人的区分。 在著名的《楚王弓》故事中,老子的藏弓于世的观比孔子的藏弓于世的观要广阔得多。 《庄子·大师》有句著名的寓言:“相忘于江湖,不如相忘”。 道教所追求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中的仁爱,而是不为外在名利所诱惑,也不为内在考虑所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流露。 它是一种空虚、宁静的“空”德,不是“实”德,它有仁、义等实质内涵,是“德心之和”、“道一”、“道一”的精神状态。宇宙和万物皆为一。 在道家的人生哲学中,如果人们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和谐社会的理想就会成为现实。

  不可否认,道教生活方式也有消极的一面。 历史上,一些采取回避、退缩或阴谋立场的人确实以道教作为他们行为的理由。 但传统文化的选择一定是去粗取精,尤其是道教。 我们不应该关注它的消极价值,也不应该将其演绎到消极的一面,而应该吸收它的积极价值,为当代所用,解决当前的问题。 这就是道家生活方式赋予我们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管理学院)

  来源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