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散文略论道家思想

2006年第11期(总137期)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社会科学 EN CESN O. 11. 2006(总集第137期) 略论道教中的“无为”与“无为”思想 尤亮连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道”是万物的发生和发展。 存在的基础和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万物必须回归的终极状态。 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 “无为”与“有为”是“道”内涵中的一对基本命题。 人类在“道”“无为”法则的影响下,应该正确理解“无为”思想的真谛。 如果一味否认“无为”的作用,那就背离了客观规律。 就不会是道家所谓的“无为”,而会陷入“有为”的泥潭。可见,“无为”思想的消极部分不能用来限制。否定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而应更加重视其在改善人与自然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环境【中科编号】B22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06)11-0035-05 “无为”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很长一段时间。

 

  从字面意义上讲,“无为”就是“无为”,对人、对事抱有消极的态度。 这就是道家思想被简单地视为消极、虚无的主要原因。 然而,近年来对道教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探索揭示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不是一味的消极和倒退。 与将人置于自然之上的西方工业文明相比,“无为”更关注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给人类如何处理社会进步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与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类似。 因此,道家的“无为”思想应该给予更加积极的评价。 对于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我们可以以“无为”为切入点,立足历史和现实解读道教经典,进而探究“无为”的丰富内涵。 (一)基于道家宇宙创生观的“无”与“有”及其辩证关系。 “无为”最早在《老子》一书中提出,源于“无”和“有”的基本命题,并不断被后人阐释、补充和发展。 它是道教的重要理论之一,因此也成为研究道教思想现实意义的起点。 在《老子》一书中,“无”、“无为”及相关描述频繁出现,它们总是与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谈“无为”,有必要从老子的“道”思想说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uJ,这是老子的宇宙创生观;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传》阐明了“道”与“有”、“无”的关系:“道”为“无”,“无”生“有”。 ”,就是“一”,于是“二”、“三”、“多”成为万物的起点。 对宇宙、天地、万物本源的思考由来已久。 发展到老子,就带有了他所处的时代色彩。 一般认为,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战国初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礼破乐崩”的乱世时期。 诸侯嚣张,王室衰落,甚至有“春秋三十六君王被杀,五十二国灭亡”的现象。 据《左传》记载,数百年来,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争576次。 王公贵族从中谋取私利,给天下带来了无尽的分裂和动乱。 周礼来维持的专制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老子“见周衰”,认为社会混乱、个人迷茫,都是“大道失败”造成的。 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到对宇宙起源和人类命运的认识,他感到世间万物的背后,都有某种东西在主宰着一切:春秋、四时的更替、生、死。和繁荣,万千现象看似复杂混乱,但却有条不紊地运行,有规律可循。 在老子看来,这就是“道”在起作用。

  对于这种难以捉摸的规律性的存在,老子的解释是:“道是物,而恍惚之中。恍惚之中有象,恍惚之中有物。” [4J,就像一团混乱的空气是“看不见的”、“听不到的”、“够不到的”、“无形的形式、虚无的形象”[5J],尽管它是一种无形的、无声的、超感觉状态,但其客观存在 [收稿日期]2006-07-13 [作者简介]梁连强(1963年),男,广西贵港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副主任学院、讲师。 35万平方米数据

上一篇上一篇:新道家思想

下一篇下一篇:六韬龙韬1王翼诗解2奋威股肱权游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