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道教文化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百家学者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

 

   道家代表人物_道家典型人物_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是谁/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让百姓从秦朝的严酷统治中得到了休养生息。 史称其为文景之治。

  后来,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被后来的皇帝所采纳。 道教从此成为一种非主流思想。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兴起,独立的道家思想基本不复存在。

  道教虽然没有被正式采用,但它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是融合道家思想而发展起来的。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道教的影响。 中国禅宗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老子、庄子的启发。

  发展与构成

  道教的核心思想起源于夏商时期。 夏有药食之道,商有即时测效之道。 其中法家、名家、政治学也是道家的分支。

  春秋末期,孔子提倡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内容与中国古代的制度不相适应,而是从(钦州/西岐)传入的外来文化。 正是这套儒家外来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

   道家典型人物_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是谁_道家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子思、孟子倡导五行学说,成为五行学派的先驱。 邹衍倡导的阴阳五行学说与稷下道教融合,成为汉初流行的“黄老道教”。

  墨子初学儒家,但不满其厚葬,遂自立学派,称墨家。

  严格来说,“黄老道教”并不属于正宗道教,而三皇五帝的传说也是战国时期创立的。

   “韩非子”等法家也是道家的一个分支,主张“从法而不从贤”。

  道教自夏商以来四千多年来一直是帝王之师和主流思想。 汉初以道教治国,唐初亦以道教治国。 海外人士普遍称自己为“汉人”或“唐人”,这是可以理解的。

  西汉时期,董仲舒与近代儒家疏远儒学,官制只尊儒学。 然而,道教开始消失,并逐渐融入儒教。

  东汉时期,汉明帝梦见金人,传入佛教。 后来,魏晋时期虽然有道教的小印度泉,但道教同时受到佛教的影响,被消灭了。

  想法和意见

   道家代表人物_道家典型人物_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是谁/

  道教主张“顺其自然”,认为用法(法与法不同;法如物理,法如人为),就已经抛弃了道。 所以社会上没有道德和正义(《道德经》第十八章),所以他们不主张用法律来惩罚人; 法家主张用法律来惩罚人,认为人性是顽固的,必须用权威和固定的法律来惩罚人。 统治世界。 道家思想常常与法家思想发生冲突,但在法家韩非子时代,他通过阐释道家《道德经》的章句来阐明法家思想。

  道教虽有流派之别,但大旨相同:以“道”为根本,自然无为。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过:“有天地之物,绣而妙鹤!独立而不变,行无危,可以为天地之母。不知其名。”是道。” “小国在大国之下,则为小国;在小国之下,则为大国。” 以大国为天下,以大国以下小国为国,以以下小国为国。 大国就是祖国。 道教是中国最早的本土独立思想,与春秋时期董仲舒的统一思想有很大不同。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由”和“齐物”。 它倡导“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合一”的哲学思想。 杨朱提出“珍惜自己”和“为我做事”。 主张“保持完整性,不为形式增加负担”。

  战国时期管仲的稷下道家篇章,提倡“规矩重,不遵轻”和“一年种粮,十年种树,十年种树”的哲学思想。人们”。 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律。 这一观点得到了后来所有道教流派的支持,成为道教最基本的核心。 道家认为万物自生自化。 不需要依靠“明君”、“明主”、“明臣”等外部势力来干涉。 道教主张“重现在轻古”,强调教育,反对孝道。 展望未来,道教是以投资和供给为基础的。 儒家主张“重古轻今”,活在过去,所以儒家是以储蓄和需要为基础的。 道家在经济学上主张“微观放任、宏观调控”。 即“对内自由放任,对外国家干预”和“劳工优先”的政策。 即“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道教重视生命、生存和养生,鄙视物质荣誉和伦理道德。 它以灵魂的自由和万物的统一为最高价值。 当道德与生命发生冲突时,道家往往选择生命,“舍义以存”,而儒家则往往选择“舍生以义”。

  老子

   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是谁_道家代表人物_道家典型人物/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翻译最多的古籍之一。 它被西方认为是所有中国文献中最难解释的文本之一,也是最有问题的文本之一。 老子总体上倾向于治国。 在人生观上,老子主张“清廉自保,谦虚自律”。 在政治上,他提出“无为而治”,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从自然二元性观念出发,颠覆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考量。

  《老子》的神学主张

  老子的神学主张是泛神论中带有一神论的自然神论,其思想接近西方(泛一神论)。 他认为“现象世界”是本体“道”的增殖,道与万物存在生生关系。 ,而不是建立关系。 本体论“道”与“现象世界”是一个既明确又统一的实体。 老子神学强调“无名”,主张上帝是唯一无名的上帝。 老子的神学也反对“知识”的纯粹性和有知识的智者。 其神学目的是打破对有名万物、有名之人的崇拜,打破对有智慧、有智慧的人的盲从。 老子神学主张“道”遍及万物,但并不主宰万物。 因此,老子神学反对神权、智权、世俗统治。

   “道”的不可言说

  老子和庄子都认识到,语言在终极现实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老子反复观察和思考的世界,是一个从日常观察中符合常识的世界。 无论这样的世界多么真实,它的主要特征就是非永恒。 就其不可言喻的永恒性而言,“道”不能预先确定,也不能被命名,不像任何可以命名的东西。 它是不存在,相当于虚无。 这是一个无法对应于任何可以命名的确定的有限存在或实体的现实,但它显然是真实的,并且是所有有限现实的源头。 “先生于天地,寂静而孤独,独立而不变,周而复始而不灭亡。” (先生于天地,寂静空;独存而不变,周而复始)在这里你甚至可以感受到老子的真诚。 对时间和空间的哲学回答。 同时,老子把无与有的世界联系起来,即无是永恒的,有是暂时的、有限的。 老子认为,非人类的宇宙和我们能感受到的自然都像“道”一样以自发的、静止的方式运作。 我们感受到的自然无为就是“道”的体现,自然也存在于“道”中。

  自然无为和自然哲学

   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是谁_道家典型人物_道家代表人物/

  与儒家所主张的“天”相比,“道”字的使用意味着老子持有一种无神的观点。 任何对“天堂”的提及,大多意味着其背后有一种有意的、不可逆转的力量。 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是相悖的。 老子认为,自然的运动是自发的运动,是无目的的“道”的出现,一切有限的存在都是从无而生,又归于无。 这是道家哲学的顶峰。 然而,老子解释这个命题时说:“奥秘是奥秘,是一切奥秘之门”。 这意味着老子坚信自然的无为模式但却无法验证它,因为对自然的科学考察是反对“无为”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家思想家不熟悉当代的自然观(自然哲学)。 老子在描述常识的经验世界时也高度关注自然的二元性,而庄子则体现了他对自然观的理解。 深刻的理解。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为。 《淮南子·元道训》:“无为而合道”。 道家的“无为”意味着宁静、自保,这也是道家修“道”所要达到的目的。 “顺道”的理想境界。 如果你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你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什么也不做,什么都做)。

  人间

  老子对人间有着深切的关怀。 既然“道”存在于一切有限的存在之中,那么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体现。 人有生命,可以品味它,但同时也要做好随时无悔离开的准备。 对于“道”给我们带来的根本痛苦来说,死亡是有限存在的诞生和归于虚无。 关于生活方式,老子认为,对于生活在“道”之中、也是“道”的体现的人来说,欲望应该是相当简单和有限的,人们自己的欲望应该被抛弃(而不是迷失在其中)。 然而,现实是“道”已经脱离了人间。 老子将其归因于两个因素。 一是文明的兴起(“变革”)。 文明给财富、权力、道德完善等各方面带来了新的变化。 目标是(老子也(被认为)是一个彻底的原始主义者); 二是人自身在道德层面的堕落(堕落应引起变化)。

  政治

  老子的原始主义也体现在政治领域,但它并不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老子》中包含许多对统治者的建议和警告,主张统治者应防止人们沉溺于情欲,阻止人们沉溺于追求“仁义”,同时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只有懂得并体现“道”的人,才能真正文明,使人民恢复到“道”的境界。老子曾把政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不知其有”。 ,实行无声教育,百姓不知道有统治者,所以都随从本性,和睦相处;第二个层次,“以熟而敬之”,用道德感化百姓,用仁义统治人民,人民就会称赞统治者;第三层“畏他”,用政教统治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人民害怕;第四层“畏他”,用政治、宗教来统治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人民害怕;级别,“侮辱他”,用权力和虚伪来愚弄和欺骗人民,老百姓必须起来推翻它。

  庄子

   道家典型人物_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是谁_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但事实并非如此。 不同的是,老子主张德从道来,而庄子主张德从人来。 从他的作品来看,他的思想涵盖了当时的各种思潮。 后人常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子、庄子,是道教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有非常明显的悲观主义情绪。 他的思想主要着眼于生活,注重修身养性。 “内圣”的观念被庄子发挥到了极致。 庄子的个人哲学被后人用来倡导艺术精神的修养,打破自我与自然统一的超越精神,以审美的态度认识世界。 对中国诗歌、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在文学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代表作《逍遥游》是先秦散文的巅峰之作之一。

   “路”

  庄子虽然也承认“道”是万物本源,但与老子的“道”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老子主张“道”是非存在的,显现于自然界,而庄子的观点则不同。 庄子虽然主张“道”为虚无(非存在),但他比老子更注重“道”中“有”的内涵。 《庄子》中的“道”表现出无穷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庄子不仅将“道”的存在归于自然,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试图比老子更准确地描述难以描述的“道”。 他不仅关注自然循环变化的规律,而且关注不可预知、不可预知的变化。 这种对自然的创造性欣赏也对后代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对现实的看法

  《庄子》记载了庄子的朋友惠施提出的许多问题。 先秦时期,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著名学者引发了中国古代语言危机的顶峰。 他们提出的诸多悖论引起了人们对存在的普遍关注,影响了当时和后世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 庄子还受到了名家思想的影响。 他肯定了事物的有限现实性,“夫言不吹,言者有言”。 (说话不等于吹,毕竟是说了些什么。)也就是说,如果语言不受日常虚假意识或刻板印象的影响,语言可能与事物的本体论是一致的。 “是不是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背酸痛?” (人睡在潮湿的地方,背会痛,泥鳅也会这样吗?) 庄子认为语言可以说事,但从道德的角度看,也不能在理智的层面上以正确或错误的方式说出来。 。 只有在无的状态下,一切存在和关系才能找到根源。 对于日常经验的世界来说,它是一种有为的现实,本质上是空的(这与佛教哲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与老子对伦理的偏爱不同,庄子主张用审美艺术的视角而不是科学的态度来观察世界,因而对自然世界的有限存在表现出绝对的价值中立。

  人间

   道家典型人物_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是谁_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也试图回答道在人间的分离问题。 与老子的原始主义试图将人从先进文明的扭曲环境中解放出来不同,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人类意识的病态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原始主义的解决办法。 庄子敏锐地意识到,在老子的圣人观中,圣人有意识地设计计划,使人们远离文明国家。 这里有一个矛盾。

  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物平等”和“自由”。 庄子认为,人类意识的病理性导致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不断变化的周围世界上。 人们的好恶、是非观都以各种形式固定下来,即使人们与周围世界的有限存在保持同步。 他依然对死亡念念不忘。 这就是“齐物”思想的由来,即对一切有限的存在有绝对公正的认识,超越事物之间的差异,避免是非、大小、好坏等主观倾向。去看待外在的事物,打破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局限。 ,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的顶峰。 庄子深刻认识到人与其他自然生物不同。 他们只需要互相斥责“错误”,就可以对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当时儒家与墨家的冲突就是最好的证据,庄子对此表示相当失望),但共存于“道”之中,什么可以是“对”或“错”?

  如果他能做到“物均等”,那么他就能达到“自由”的境界。 这是庄子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这就是个体精神解放的最高境界,即生活在没有矛盾的世界里。 庄子的解放是主观形式的解放。 他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不受矛盾的自由。 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个词。 与老子不同的是,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一种政治原则,而是指不受外在事物束缚的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心灵状态。 这种状态也叫“无等待”,意思是没有什么相对的。 这时,人们抛弃了私心、名利,完全沉浸在宇宙之中。 “乘天地之正气,防六气之辩,可无限行进。” 这句话一般被认为是《逍遥游》的主旋律,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旋律。 这是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受到挑战

  庄子的哲学思想受到惠施的挑战,惠施既是朋友,又是对手。 两人虽然也否定了人们对现实的常识看法,但在人类领域却存在着分歧。 当庄子提出“万物平等”和“自由”时,惠施指出,人的本质仍然是有限的。 怎么会出现这样一个人——能够超越自身局限性,达到与“道”境界合一的人呢?

  黄老学校

   道家典型人物_人物道家代表人物是谁_道家代表人物/

  黄老学是战国时期道教的主流学派。 “黄”即黄帝,“老”即老子,黄老学派是指依托黄帝、弘扬老子思想的学派。 这一学派与老庄思想有显着不同,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 该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与法家的密切联系。 近年来,中国将黄老学派定义为道家与法家的结合体,在西方被称为“目的道家”或“工具道家”。 该学派主要讨论社会和政治问题。

  思想的起源

  战国时期,受道家思想影响,儒、墨、明家、法家等各学派涌现出一批特殊人物。 邪恶思想的影响。 《荀子·政论》:“人无情欲,而皆以己情为欲”。 (人真正的欲望其实很少,却自认为很多。) 这就是这类人的座右铭。 一。 他们可以忍受世界对他们的侮辱和虐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侮辱不能玷污他们真正的尊严。 在他们内心对世界的冷漠中,他们拥有与老庄一样深刻的精神独立性。 这种内心的宁静,最终造就了沉到这样的特殊人物,他被列为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 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道教成为了促进他的社会目的的工具。

   “路”

  司马谈曾总结黄老学说:“以虚为本,循规为用”。 由于黄老派把“道”视为工具,这种“道”与“无为”是一个矛盾的概念。 必定与老庄的“道”不同。

  政治观点

  黄老学派不同意老子的原始主义观点,政治秩序也被认为是“自然”的。 慎到认为,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体体现。 这是因为沉涛有自己内心的平静,没有偏见,没有价值判断,完全不受制于他人的生存状况,所以他最终得出了“法”是“道”的终极体现的完美观点。 。 慎到认为“智者不能服众,强者能服众”。 (智者不能令多人信服,而权势足以使人臣服。) 这就是法家先驱申不哈的“本事”。 因此,黄老学派的政治主张是“天子无为,臣有为”。国王只能依靠臣下有为的有为来维持自己的无为。他把制度交给别人,但他只是把这个制度和他的精神结合起来。

  影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很快就被道教所取代,但道教思想已经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 道教思想在西方也广泛传播。 无论是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悲观主义生活态度,还是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存在主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关于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被许多西方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