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书晓波。 今天我要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01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杨朱思想代表第一阶段,老子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思想代表第三阶段。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一生避害。 道士最初是隐士。 孔子的《论语》中记载,孔子周游世界时,遇到了一些被称为“隐士”的人。 这些隐士嘲笑孔子,认为孔子拯救世界的努力是徒劳的。 一位隐士甚至孔子也说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但这些隐士可不是普通的隐士。 他们不想“净化自己”,因为他们回避这个世界。 他们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来赋予其意义。 其中最早的是杨朱,年号不详。 但他是介于墨子和孟子之间的一代,因为他在墨子时代从未被提及,但他在孟子时代就已经出名了。
杨朱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重己轻物、重生。 杨朱认为,生命比什么都重要,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他反对别人篡夺自己,也反对自己篡夺别人。 因此,杨朱主张建立一个人人为自己工作而不侵犯他人的社会。 然而,这种社会在阶级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这只是人们的美好幻想,有点理想主义。
道家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前面我介绍过,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中心,所谓“道”就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老子试图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学说,认为万物都遵循一套自然规律,即有自己的“道”。 而且,事物本身的内部并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相对复杂的、变化的。 事物本身就是阴阳的统一,相反的事物会相互转化。 老子道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对者为道之动,弱者为道之用;对者为道之动,弱者为道之用;弱者为道之用;弱者为道之用;弱者为道之用。 世间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思想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在介绍庄子的道家思想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庄子的生平。
02
庄子,原名庄周,出生于公元前369年左右。 他是战国时期蒙古人,是今天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 庄子是宋朝的后裔,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宋朝第十一代君主宋代公。 宋代公是壮姓的始祖。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也是先秦七贤之一。 先秦七人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庄子是有学问的。 他和其他思想家一样,游历了许多国家,研究、分析和批评了当时的各种思想流派。
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学识渊博,就派使者带着厚礼邀请他做相。 庄子笑着对楚国使者说:黄金千金,大利;千金,大利;千金,大利。 部长意味着崇高的荣誉。 但你没看到那头祭牛吗? 喂了几年,然后用锦缎盖上,拿到祖庙祭祀。 这时,它想当一头小猪,避免被宰杀,但已经做不到了。 赶紧离开我,别侮辱我。 我宁愿像泥塘里的乌龟一样独自寻求幸福,也不愿被国王束缚。 我这辈子不为官了,这样我就永远自由快乐了。
庄子是孟子的同时代人,也是古代名学创始人惠施的朋友。 庄子思想的原著尚未找到。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庄子》一书是公元3世纪郭象重新编撰的。 郭象也是一位伟大的《庄子》评论家。 《庄子》原有52篇,现存33篇。 它与《老子》、《易经》三书并称为“三谜”。 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哲学、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宇宙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不仅是一部哲学杰作,也是一部文学、美学上的寓言杰作。 它对中国文学和美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深远影响。 短短几万字,包含了数百则寓言。 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东方之师》、《学行邯郸》等都出自《庄子》一书。
03
《庄子》中最著名的两章是“逍遥游”和“齐物论”。 在《逍遥游》中,庄子阐释了他对幸福的理解。 他相信幸福有不同的层次。 相对的幸福可以通过我们本性的自由发展来实现; 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质有更高的理解,可以获得绝对的幸福。
自由地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充分发挥我们的天赋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的“德”,“德”直接来自于“道”。 庄子的道观、道德观与老子相同。 “德”代表自然能力。 根据这种自由发展的观念,庄子认为,顺从天意是一切幸福和善良的根源,顺从人意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根源。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能力也不同,但当它们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时,它们的幸福都是一样的。 《逍遥游》里有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 大鸟可以飞千里,小鸟只能穿梭在树林之间。 但他们都同样幸福。
因此,至于获得幸福的方式,你只需要顺应自己的内在本性,就能获得这种相对的幸福。 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绝对的幸福呢?
当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能力时,他们就会感到高兴。 然而,这种表现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受到阻碍,比如生、老、病、死。 因此,佛教把老、病、死视为“四苦”中的“三苦”,“生”也是苦的一种。 因此,庄子认为,依靠自然能力的自由运用而获得的幸福是相对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庄子还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根源。
虽然有天灾人祸造成的痛苦,但庄子认为,如果能理解,痛苦就会减轻。 比如,下雨了,大人能理解,不会生气,但小孩子听不懂就会生气。 用道家思想来概括就是“以理化情”。 圣人因为了解了万物的自然本质,所以他的心不再受世间变化的影响。 这样,他就不依赖于外在事物,因此他的幸福就不受外在事物的限制。 他可以说获得了绝对的幸福。
那人怎样才能成为圣人,怎样才能获得绝对的幸福呢? 庄子认为,要达到“知而不不知”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舍弃知”。 放弃知识的结果就是没有知识,但是这种缺乏知识和无知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首先达到“不知道”的状态,有一个认识的阶段,然后有一个放弃认识的阶段。 无知中不存在这样的过程。
他们歌颂社会,歌颂人类的原始状态,把圣人比作婴儿和无知的人。 婴儿和无知的人没有知识,无法做出任何区别,因此他们似乎都属于一个混乱的整体。 但它们属于什么却是完全无意识的。 他们处于一个混乱的整体中,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 他们是无知之人,不是无知之人。 这种后来获得的无知状态,道家称之为“无明之知”。
另外,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结底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下。 庄子认为,万物都是一体的,不断转化为对立面,所以没有区别。 这是典型的辩证思维。
04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道”。 在庄子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的两个概念。 “天”代表自然,“人”则指一切“人造”的事物和一切偏离自然的事物。 “人工”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是“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性中的“伪”和“伪”杂质。 遵循“天道”,从而与天地沟通,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是自然的,所以不需要教导或规定什么,而是要摆脱一些东西,忘记一些东西。 因为庄子认为,任何形式的宣传、教育、劝说,在人性上都是“伪”的,所以必须摒弃。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博阅读或分享给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