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食自然”:略论道家饮食养生思想

  现代社会,道教饮食养生文化已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 然而,这不仅仅是因为道教积累了大量可供现代人借鉴和使用的饮食方法和技巧。 事实上,道教的核心饮食养生思想和原则已经显示出其永恒的价值和魅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更清晰、更深层次地认识道教饮食养生思想的核心,把握其内在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进一步弘扬道教饮食养生文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从道家的角度来看,“饮食”不仅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理念,而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哲学和道家修行范畴。 据《太平经》记载:

  万物生长都需要雨水,雨水是它们的食物和饮料。 须有昼夜,一风雨一阴。 白天阳气温润,晚上阴气滋润,才能生长。 居其所,是阴阳结合。 ……所以,古代圣贤以饮食治病,都会深居幽室思道,思考得失,不敢离开天法来分天下。 居于清静之地,你的目的就达到了,你的法则就是建立太平,与天地相似! 真人若深思我的话,怎能知道是恶呢?

  可见,道家思想家对“饮食”的讨论并不局限于人类生存活动的领域,而是将其置于整体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中去审视和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饮食”本质上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普遍的生态行为或运行机制。 就其目标而言,道家思想家将人类遵守合理的“食”行为规范视为实现个人、社会、自然环境和谐世界的重要环节。 其具体实践原则是坚持阴阳和谐的“道”。 也就是说,饮食活动中坚持阴阳调和的“道”,是一切生命个体必须遵循的普遍“饮食”规律。 故“天下之人,受天地之性,五行为隐,四时为气,亦阴阳合,按其类,皆乐生憎死。”皆饮食以养身,好善恶恶,无分别。”

   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追根溯源,“食自然”可以说是道家观念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理念的命题之一。 所谓“自然饮食”,并不是简单地顺应自然,被动地采取纯粹自然的饮食方式,而是指按照自己的“自然”来饮食——基于自身生命运动的原始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的和谐互动。周围的环境。 合理设计和选择自己的饮食行为和方法。

  关于“自然食”一词,在《山海经·南山经》中可以找到较早的记载:“有鸟,形如鸡,有五色,名曰凤凰……”鸟自食自鸣,自舞则天下太平。” 这里所说的“凤凰”吃、唱、跳都是“自然”的,是指它的整个生命活动都是以它自身的生命本质为基础的,符合它本来的存在状态。 因此,在古人眼中,“凤凰”的出现就成为了人间和谐、安宁的象征隐喻。

   “食自然”的思想,被先秦道家解释得更为深刻。 老子在“饮食”规定中坚持强调“养万物之性”的原则。 他认为,人们确实应该“乐在其中”,但应该坚持“有味无味”的自然原则,反对过分追求“五味”,这必然会“请尝好”。 庄子进一步提出:“财足而不知从何来,饮食足而不知从何来,此乃贤人之相。”一根树枝在那里,老鼠喝河水,肚子却饱了。” ,实际上是强调人类的“吃”活动要符合“自然”。

  历史上,“食自然”的思想在道教及其信徒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在长期的道教实践中,在“食自然”思想的指导下,古代道士不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饮食养生知识和经验,还总结提炼了许多宝贵的饮食养生智慧。

   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思想的核心/

   1. 和谐

  在古代道家看来,人类的生存活动只有在与周围环境、万物和谐共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自然之道没有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没有什么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也没有什么自私的错误。 天上厨房的美食美酒,品质上乘的衣服,你还能要求什么呢? 这就是至高无上的国王所做的事情。

  这位所谓的“美食天厨”,就是“自然饮食”理念的整体和谐表达。 将人类的饮食活动与天地运行秩序和规律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追求生态和谐的饮食行为理念和精神境界。 因此,道教中有这样的讨论:

  你独自徘徊,你是独立的。 喝玉兰花的露水,衣服、鸟兽的羽毛就会脱落。 他是一个隐居山林的道士,不求利世,但也绝不会卖名于世。

  显然,这是追求生命和谐、自然的饮食思想的体现。 事实上,按照道教的观点,只有在保持良好生态条件的自然环境中,才能有丰富的“绿色”食物资源供人类维持自身的生命和健康。 《太平经》强调:

  有德的人,照耀一切,洞察一切,中和上下,遵循自己的适合。 就其德行而言,各不失其名,这是正常的。 仙文皆尊:万物生于石齿,悬枝叶为衣; 烟、露、霜、雪、雨,时而为食……这些有德之人,继承了天的传承,形成了天的形状,提供给了大地。 养民、施舍,都是有德行的。

  同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维持良好生态的主要因素,也是道家长寿所需的食物和药物的来源。 古代道家将“洞天福地”视为修仙的理想之地。 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环境场所可以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泉水、青草、瑞鸟等有益于健康的资源。 例如,道教书籍《玄览忍鸟山经》中有一段话:

  无量诸天,有山有人鸟:有人像,有鸟形;有人形,有鸟形;有人形,有鸟形。 峰石峻峭,难以形容。 玄台宫是诸神的居所; 有树木走兽,飞禽走兽,木石花香,药草百草,丹药​​之液,难以形容……太上曰:人鸟山之形质,天地人之根本,元气之因,妙化之用。

  《抱朴子》记载:“南阳理县山里有甘甜的谷水,谷水之所以甘甜,是因为谷的左右两侧都长着甘菊,菊花落在里面,久而久之,水的味道变了,这山谷里的居民,不经过井,吃甘甜的谷水,吃了它的人都会长寿,高的可以活到一百四十岁到五十岁。 ,而低等的,也不会损失八十九十岁。年纪不小的人,才会拥有这菊花的力量……我现在所在的地方,确实有真正的菊花,但对于少儿来说,大多是长在菊花上的。水一方,最多在沟石山和理县。仙方叫太阳重生,诸花皆菊,根茎花名各异。此理甚美,但对服用者略显无效。最近,原因是无法获得真正的菊花。 怎能说从富感谷的水里就能得到菊花的香气呢? 那里的居民都想延长寿命。 恢复良药又如何,难道没有用吗?”可见,古代道家极力主张利用大自然中的天然菊花,寻求天然、绿色的养生资源。

  当然,要获得大量的天然绿色食品,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饮福经》对大自然的和谐生态运行机制做了非常简洁有力的宏观概括:

  天地为万物之贼; 万物皆为人之贼; 人是万物的窃贼。 三贼皆适,三才皆安。

  这里,“偷”的含义是指一方从另一方吸收或获取营养和能量,以维持和维持自身生存和延续的过程。 可见,《阴符经》实质上是从宏观角度把握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机制。 《阴符经》关于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流动平衡机制的基本观点是:“三贼相调”。

   “三贼同心”是什么意思? 是指在天、地、人、万物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各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合理的能量输入输出流动机制,使整个系统保持健康的状态,保证人类和生物世界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延续。 高刀李全在解释“三贼相和”时明确指出:

  万物盗天以长生,人盗万物以富己。 如果知道划分得当,那也是自然的。

  问题在于,如果人类不能“知其然”,势必会给生态系统带来危害,包括人类自身。

  因此,李全特别告诫人类不要有过度的抢夺行为:要维持身体和生命,就必须吃、喝、穿。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生活节俭,就会幸运; 如果过度奢侈,就会倒霉,害命。 其实,《太平经》中很早就说过:人要“助天地帝王滋养万物,各得永生;人若有仁慈之心,不为害万物”。事轻了,天就会高兴,地就会高兴。” ,皇帝大喜无忧,其功德何以积蓄? 在这里,道家赋予“不朽”以普世的生态意义,提醒世人在追求自身不朽的过程中,应该深刻认识到其他生命物种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 因为没有整个生态系统的“不朽”,就不可能有人类自身的“不朽”。

   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_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

   2. 职责

  所谓“本分”,就是人类应该根据自身生命活动的合理需要来规范和规范自己的饮食行为。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曾说过:

  女人的生活必须以物为本。 事称万千,不留一人。 枝头筑巢于林间,鸟见剩于芦苇; 喝饱了河里的水,动物就不怕洪水了。 外求万物,内知己,知生有分,不计不分……吃菜穿烂衣,足以延年益寿,酒食岂可待为了生活! 因此,如果你对生活没有重要的用处,就一定要扔掉; 如果你在生活中有更多的用处,你也必须放弃它。 富贵有害,积聚伤人。 即使小了,还是很累,但如果太多了,那就有害了。

  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人类在饮食方式上的“过度”行为的明确反对。 所谓“知识与生活是分的”,是指每个人的生活需要或资源消耗应该有一定限度,符合“自然”分配原则。 如果人们为了追求奢华美味的享受而过度消耗资源,就会“无所事事”,不仅危害自己的生活,还会破坏生态平衡。 《灵宝还魂丹方》序言中特别指出:“女子生有五行,束缚五常,五味所盗,八风所袭。从饮奶到六十岁,为风而死,或食多而饱,或失食而饥,或饮多,或渴而缺水,或食咸苦,或饮酒。酸味辛辣的食物...可能有时吃干药,或喝太多的凉糖水,或长时间不吃纱帘,或如果使用多天,风会流到所有的孔窍,并且毒聚一枝,手足不从,语涩,或痛入骨,或麻痹肌肤,或痒如虫蛀,或顽固如虫。铁石,或痰涎过多,健忘怒气,血脉不通,肉干瘦,或久卧床枕,久坐不坐,语涩面弱,虽人活得像死了一样,或者根本没有痛苦,就被折磨死了。”

  道教“知穴”的饮食理念得到了大量的养生保健经验和智力支持。 如陶弘景的《养性言明录》、司马承祯的《天阴子》等道教经典,都对道家饮食养生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了精确的汇编。 对此,我们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少胜于多:

  这是道教对食物多少的基本规定。 所谓“少胜多”,并不是宗教苦行式的饮食,而是“适度饮食”(葛洪语),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生活的能量需要,合理的量和程序摄入。活动。 饮食。

  一般来说,“少”的标准是“不想吃太多”和“不想喝太多”。 为此,道家提出了几种饮食方法:一是“食量小而少,不愿多食难卖多”,即少食多餐。 二是“饿了先吃,渴了先喝”,就是说饮食要有规律,在饥渴的感觉出现之前就吃喝了。 否则,“怕饿就吃,就会吃得更多;渴了就喝,就会喝多”。 这显然对身体有害。 第三,一般来说,人们应该在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的同时,尽量保持低热量饮食平衡。 “吃得愈少,心愈舒畅,岁月愈好;吃得愈多,心愈充塞,岁月便愈流失。” 这些饮食方法符合现代健康原则和常识。

  虽然道教主张尽可能减少食物的量,甚至有“斋戒”的魔力,但绝对不是为了某种极端的宗教目的而设立的。 本质上,这仍然是道士探索长生不老秘诀的结果。 司马承祯的《天印子》指出:

  女子身怀五行之气,吃了五行之物,其实也让她的身体有了肉身。 呼吸精血,怎能食求成仙! 但世人不知如何止食而顺神。 道教是权宜之计,并不是说永远不放弃五谷食品。 如果吃饭必须斋戒,斋戒是净化的问题,戒律是节制的名义。 饿的时候就吃,但不要吃饱。 这称为调节。

  可见,道家少食、禁食、息谷的道理,都是追求健康长寿的权宜之计。 道家的饮食法则其实就是“调整平衡”,合理吸收外界能量,也就是所谓的“长身体、长寿”。 饮食要随时间调整,不多也不少,是自爱自养。”

   2.熟的比生的好:

  陶弘景《养性益寿》指出:“凡熟胜生”。 这里的“熟”这个词可能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食物本身必须煮熟至熟;二是指食物本身必须煮熟。 例如,《吕氏春秋》指出“居水者,腥而有肉腺,食草者,檀”。 食用、熟食可“去腥、去燥、去檀香”。 二是指用作食物的动植物资源,应是“成熟”的个体。 司马承祯的《天音子》中提到:“不吃未熟的五味,五味过多的不吃,腐烂噎气的不吃。”都是适当的预防措施。” 这意味着应避免那些尚未成熟的动植物。 植物不适合食用。 应该说,道教历来提倡的“不杀生”戒律与这一点有关。 道教的“不杀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不杀生,而是指不破坏正在生长的生物。 在饮食方面,也应该遵守这个本分原则。 正如《淮南子诸疏》中所说:

  在昆虫叮咬之前不要用火烧田地。 怀孕时不能宰杀,不能探卵,鱼长了不能取,猪生了不能吃。 故草木蒸如汽,走兽归如流泉,鸟归如烟云。

   3、素食比肉好:

  道教提出的饮食结构相当复杂。 但总体来说,提倡以​​素食为主,慎用荤腥。 陶弘景《养性益寿录》记载:

  《神农经》云:食五谷者,有智慧;食五谷者,有智慧。 食石者,丰饶成仙(即炼五石)。 吃芝麻的人长寿,长寿。 食元气者,地不能葬,天不能杀。 故服药者(仙药),与天地相抵,与日月平行。

  《孔子家语》云:食肉者勇猛(如虎狼);食肉者勇猛(如虎狼)。 吃空气的人是神,长寿(神龟)。 吃五谷的人聪明而早逝(人); 不食者,仙神(不假思索,直呼吸)。

  道教书籍《食斋九食法》也指出:

  粗食者,麻麦也; 吃素的人是吃蔬菜的; 正在节食的人属于中等饮食。 ……吃粗粮,戒一切瘾; 吃素食并丢弃所有脂肪; 节食以消除烦恼和浊气; 取精,身、心、身,皆成英雄。

  上述内容大致反映了道家对于饮食结构选择的倾向:一是尽可能减少自身的能量需求,从而减少饮食消耗;二是尽可能减少自身的能量需求。 其次,在食用过程中,尽量不要伤害其他生命。 应该说,这种倾向充分体现了道家饮食结构在养生、生态方面的合理性。

   道家核心思想的含义_道家思想的核心_道家核心思想追求是/

   3.自我控制

  所谓“节制”,是指人们在饮食保健活动中,要内外滋养,保持人体内外、身心的和谐。

  道家十分重视“养内”的前提和重要性,认为“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平表”。调五脏六腑,调血脉,调和人体气血,预防百病。” 外养者,会放纵食欲,享受味觉之美,享受吃喝的乐趣。 虽然身体丰腴,容貌赏心悦目,但严酷浓烈的气会腐蚀五脏六腑,使精神衰弱。 安能可保太和,可达到晚年。”这种内养与外养相结合的养生理念,实际上就是“食自然”思想的体现。《古神妙气诀》引用《黄庭经》云:

  玉池的清水,是用来灌溉灵根的。 如果你能培养它,它就会永远存在。 这就是所谓的:自然饮食。

  这就将“饮食”内化并延伸到自己的内在修炼活动中。 这就是说,“饮食”不只是简单的吸收物质和能量的外在活动,而是通过胎食、取气、沉思等方法来调节人的身体内部和精神状态,同时保持自身的健康。内部状态。 在生命运动和谐健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自然地”调节或控制其外在的“吃”欲望。 例如,道经中老君的《消谷气第三法》中记载:

  首先,闭上嘴,吸气。 吞了三百六十之后,就到了终点。 不要减少这个。 你想吞咽的越多越好。 如果每天能吞下一千个就更好了。 如果吞咽过多,每日进食不足一顿,十天后即可停止进食。 此后气常出不来,精神常满。 若三日不食,胃如饥,或小便红黄,取好枣九颗,或腌好的枣九颗,想吃就吃一颗。 ,若有二至三者,一天一夜也不会超过九个。 如果你不想吃,你就不需要吃。 常留枣核受气,使津液常流于口中,则好。

  这种饮食养生方法本质上融入了道家修行体系,充分体现了“食自然”的哲学理念。 因此,《西圣经》评论道:

  老人说:道是虚无。 若空即实,无即有……故君子终日不视不听,不言不食。 他了解内心并拥抱奥秘。 如果你想看,你什么也看不到; 如果你想听,你什么也听不到; 你要说话,你就没有办法;你要说话,你就无路可走; 如果你想吃,你就没有味道。 是那样的淡然和寂寞,无法品味,又归于虚无。 如果你能一直保持清净,什么都不做,你的气就会自行恢复。 回到未生无身,无事滋养身体,身体就圆满了。 天地丰盈,年年总有保障。

  可见,“食自然”作为道家饮食养生的核心原则,本质上是一种追求身心合一、物与我合、天人合一的道家方法论和思想智慧。 这种养生方法和思想原理无疑具有超越时间和境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