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蓝道家思想网

福州的“摆塔文化”_道教文化 -天然道观

  

   福州摆塔文化的由来

   中秋摆塔,是福州特有的习俗,据说始于明嘉靖年间。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 并且摆塔这一活动,在清代福州也相当流行。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名曰光明塔。”

   长此以往,“摆塔”成了福州一种固定的中秋习俗,既有“显摆”之意味,也有尊敬祖先的含义,还增添庆祝节日的气氛。

   福州裴仙宫摆塔文化的传承

   福州裴仙宫建于宋代治平年间。在明清盛兴之际,就开始举办摆塔活动。直到改革开放恢复后,在福州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的领导下,裴仙宫坚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摆塔文化延续至今。

   每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福州裴仙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都会组织管委会,举行传统摆塔民俗活动,在房内较空旷的地方搭起几只桌子(看摆出的东西多少,从一桌至三四桌不等),头桌一定紧靠墙壁,二三桌(一般都是一个比一个矮)紧接着排在下面。等桌子都排好后,再铺上毯子或被单,就可以开始摆了。

   摆塔摆出的主要是各种孩子的玩具,如泥娃娃,瓷塑小人物、小动物,模型小椅子、小桌子,插在木架上的、小巧的(只有三寸长)刀枪矛戟等。摆法是:先把塔(一般是薄铁皮或薄木板制的,从七层到九层、十三层不等,凡高层的,往往由二三段接成)紧靠墙壁摆放在靠墙桌子正中,使这塔成为全桌最突出的陈设;再在塔的左右和前面,摆上各种摆件,如泥制的弥勒佛、八仙、天女散花,全套婚嫁仪仗——只有二寸高的打旗、扛凉伞、吹喇叭、抬轿子一串小偶人等等。摆法一般是,单个的如弥勒佛、观音菩萨等放正中,成双的如八仙 、 和合两仙等分置左右,其他以此类推。只是有一点要注意:形体大、个子高的(如七八寸至一尺)要放在后,小的三四寸的放在前,这样看上去才协调。另外,摆品中还一 定要有一碟或一对“禾秧盆景”:阴历七月下旬,用一个或一对小盆子,内装细沙,灌上清水,再铺一层稻谷,然后放一边让它自然发芽。到中秋前夕,就能长出一二寸的秧苗,满盆翠绿,生机盎然。放在桌上,不但充满生气,而且寓意五谷丰登。

  

   过去摆塔象征多福多旺,现在摆塔除了纪念戚家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把塔摆的越高,还寓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今年疫情突临,福州裴仙宫还专门摆放医护天使们,向那些在疫情第一战线的医护人员致敬。旧俗新过,传统文化民俗应该发扬光大。

   (福州裴仙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