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英雄从上下左右到东西南北他们的故事比方向还要精彩
客家人的方位感:从“上下左右”到“东西南北”,他们的故事比方向还要精彩!
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使用“东西南北”来指代方位的概念并不普遍,而是更倾向于使用“上下左右”。例如,梅城人会说“下大埔”或“下丰顺”,而大埔人和丰顺人则会说“上梅城”。至于兴宁人和五华人前往梅城,他们通常会说“下梅城”。
那么,“上”与“下”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实际上,这种区分与河流的走向密切相关。梅州境内有许多河流,其中最重要的是韩江、梅江和汀江。其中,梅江被视为梅州人的母亲河,它发源于乌突山七星岽,经过莲花山北麓,最终汇入韩江。
历史上,由于客属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且交通不便,大多数百姓之间的交流依赖水路进行。因此,“溯江称作‘上’,顺流叫作‘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方位感。“上”与“下的定义是基于河流的走向,一旦超出该区域,便无法继续使用这些词汇,而需要改用其他方式,如说“我去广州了”,因为陆路往往是最直接有效的路径。
除了用于表达方向之外,“左”与 “右”也是客家人们常用的指示词,比如站在对方角度时指示位置,用以形容四周环境,这样可以直观形象、简洁明了地传达信息。
由于历史上的客家民族主要居住在环境封闭且视野受限的地方,所以对整个世界来说,“东西南北”的概念几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在久远时间里,它们就被更为实用、贴近生活的人们习惯性的用法——即所谓的 “ 上 下 左 右 ”所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