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杰出人物从流民到族群英雄的觉醒
温春香
自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奠定客家学研究基础以来,客家学渐渐成为一门显学,至上世纪十年代,涌现了众多研究者。而这众多研究领域中,客家源流一直是最为学者们所关注的,关于客家源流的专著就有不少。在这些论著中,讨论的焦点大都集中在客家的来源、迁徙、语言、特质和精神等问题上。学者们对创立和发扬客家学贡献巨大,使后辈追随者有清楚的脉络可循。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学者们皆在传统民族史研究方法指导下展开研究,对于清晰地认识民族形成发展史有重要贡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客家研究也被总结为“民系——文化论”范式下的研究。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族群理论的流行,学者们开始思考族群认同与意识的问题。华裔学者梁肇庭是当代对客家学研究贡献颇大的一个例子。他提出了13、14世纪是客家的酝酿期,并认为直到16、17世纪,因经济衰退和人口迁移才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土客矛盾,而这种矛盾激发了主人公产生族群意识。梁先生将族群与文化群进行区别,他认为共享文化及传统只能称为“文化群”,而只有当主角与其他族群接触并发生磨擦时,他们才产生族群自觉感。他开启了新一代对待此类问题的心理探究模式,即“族群——认同论”。
一、大约作为流民的人口
“客户”这个词最初用来指称的是他人的异称,而且常常带有一种反面或污化的情感色彩。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就已经存在对于那些外来移入者的描述。在《归善县志》中,我们看到明代中期归善县曾经吸引了一些来自异邑的地方人口,这些异邑的人被称作“客户”。他们进入惠州租佃土地,与当地土著之间不断发生冲突。这批外来移入人员主要来自兴宁、长乐、安远和武平四个地方,他们涉及三省之地,因为数量庞大,不仅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也引起了官府的大量注意。
二、大约作为一个独立团体的人口
随着时间推移,当这些外来人口越来越稳定下来,在社会中的角色逐渐得到承认,但他们依然受到土著居民的一系列歧视和排斥。当局为了控制这种情况,有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要求他们必须居住在指定区域内,以便更好地管理。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秩序,但也间接承认了这些外来的居民在社会中的合法性。
三、大约作为一个拥有共同语言风俗的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来人口逐渐形成自己的社团,其共同点之一就是使用一种特殊的声音。这声音不同于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它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从而成为了区分不同的标志之一。当徐旭曾写下他的《丰湖杂记》时,他坚持认为,“客户”是一种与“土”的相对概念,是南渡宋室之后留下的衣冠旧姓后裔。徐氏还特别强调 客家的勤劳纯朴,以及其保持中国性的风俗习惯,如不缠足等,这些都使得 客家族成为具有明显特征的一个独立团体。
四、大约作为拥有自己身份意识的人物
最后,在林达泉撰写《 客说》时,他进一步阐述了 客家族的地位,将其视作唐虞三代遗风,同时强调其中国性的高贵身份。这场对于 中原起源 的讨论背后,是帝国时代遇到的另一次危机,那就是广东西路上的 土户械斗事件,该事件持续14年,对整个国家造成深远影响。通过这样的背景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 “客户”的身份识别标准仍然基于语言以及生活方式,而非血缘关系或者政治权利,因此尽管 林达泉试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 客家族获得尊严,但实际上他所描述的是一种基于 文化识别 的现代观念,而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心理界限之内意义上的国籍或种姓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