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技艺寿州锣鼓舞动古韵
在寿县的悠悠岁月里,战国时期楚国的繁华曾在这里绽放。如今,这座古城依然承载着那份深厚的楚文化遗韵。在这里,一种独特而又生动的民间技艺——寿州锣鼓,以其独有的风情和魅力,流传于淮河流域周边。它巧妙地融入了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及双绞丝等传统乐曲精髓,再加上主锣钢锣的声音清脆洪亮,如同清晨第一缕阳光,声波远播数里,充满了浓郁的楚风。
寿州锣鼓的演奏艺术,是一场多层次的情感交响。每一次旋律都由领舞手指挥大筛锣、大腰鼓、小钹云锣与手中的小五番组成,而这群演奏者们之间默契无言,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有序地闪烁。一曲毕端,他们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情感故事,它既带有江南十翻锣鼓那种柔和舒缓,也蕴含北方威风中原的一抹高亢激昂,从而得到了“会说话”的美誉。
作为沿淮地区打击乐不可或缺的一环,寿州锣鼓不仅是对古老楚文化的一个珍贵见证,更是后人努力挖掘与保护的一份宝贵财富。它参加了各类盛事:安徽省花鼓灯会、建国四十五周年国庆晚会,以及上海国际旅游节与全国农展会,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门艺术技艺,并被央视心连心艺术团邀请赴皖慰问演出,为人们带来了难忘之境。
因此,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当代,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尊重这种具有强烈地方特色且广受欢迎的民间技艺——寿州锣鼓,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回忆,更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