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代表人物有谁博大真人关尹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重要性因种种原因而被低估。道教中的河上公和关尹子便是这样的人物,而如果我们来计算被低估的程度,关尹子大约排在第一位。《庄子·天下篇》中提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代有许多道术高人,其中就包括关尹和老聃,他们闻听这些道理而感到高兴。
在《庄子》中,关尹子甚至排名老子的前面,被称作古代的博大真人。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我们了解到老子的修行方式,他隐匿于世,不追求名声。当他看到周朝衰落,便离开了。这时,他到了关县,被当地官员关令尹喜邀请说:“你要隐居了吗?我让你留下来著书。”于是,老子便写下了上下两篇文章,总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了,但他的去向无人知晓。
然而,在正史记载中,比如《史记》,则将其称作“关令尹喜”,这是因为他是唯一接受过老子的衣钵并继承其学问的人。而实际上,“關”并不姓“關”,“尹喜”的名字也是如此。“尹”是一种周代的官职,所以人们只是把这两个人的职务作为他们名字的一部分。而关于他们真正的姓氏,我们已经不知道了。
至于“喜”的名字,它首次出现是在《列子·仲尼》里:“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形物其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这类似先秦文献将职务与名字混淆起来称呼的一种做法,如帝、巫咸、轮扁、匠石等。
由于后来的错误记录,使得人们误以为“關令”姓“易”,名“喜”。然而,这其实是一个汉代讹传。而且,由于西行途中的老子的截留使得《道德经》得以流传至今,因此他的功绩不可谓不巨。他因此被尊称为文始真人——文始指的是文明之初,而他又获得了老子的真传,所以他放弃世俗事务,用草叶搭建了一座楼,从事修炼,最终达到道家的最高境界,并撰写了九篇著作,即现在流传下的《關隱子》,发挥了儒家二经之意。在南宋时期,这部作品才重新出现,而且有一些疑似后世所创造出错版本。
关於關隱子的思想,可以從先秦典籍如《列 子》、《莊 子》、《吕 氏春秋》的記載來看。他主張保持一種常態無為,无私自立,为表象;空虚不毀萬物為實。在這些書籍裡,他曾說過:“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有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
古代隐士都极力推崇他,将他的思想视为最精妙的事业之一。东晋时期 道教理论家葛洪评价说:“方士不能及先儒未曾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
在中国宗教文化中,与 老君 并列的地位崇高,因神性格相近,一般认为是内丹仙学中的最高境界,被誉为修养之极致。但实际上,不同派别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更接近自然,更能体现人的本质,还有一派认为需要更多实践才能达到顶峰。而对于如何通过修炼达到这一境界,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